不同形态铁对脱色希瓦氏菌S12偶氮原的影响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陈杏娟;许玫英;孙国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单位2: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应用新技术公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Fe(Ⅲ)原;偶氮原;电子传递媒介;竞争抑制;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S 12
  • 起始页:230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00009,3067002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06AA06Z32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602022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9351007002000001)
  • 刊名:环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编:欧阳自远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 邮编:100085
  • 电子信箱:hjkx@rcees.ac.cn
  • 网址:http://www.hjkx.ac.cn
  • 卷:31
  • 期:1
  • 期刊索取号:P875.06 929-3
摘要
以脱色希瓦氏菌(Shewanella decolorationis)S12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形态铁对其厌氧偶氮原的影响.结果表明,Fe(Ⅲ)对偶氮原的影响与其形态及浓度直接相关.不可溶性Fe(Ⅲ)对偶氮原表现延缓作用,0.05~2mmol/L的Fe2O3均延缓0.2mmol/L的苋菜红原,但作用效果不随Fe2O3浓度的增加而成比例强化.而对于可溶性Fe(Ⅲ),0.4mmol/L浓度以下对0.2mmol/L的苋菜红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用效果与其浓度变化不呈线性关系.1mmoI/L浓度以上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浓度越高其抑制作用越强,这种现象在电子供体不足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可溶性Fe(Ⅱ)和Fe(Ⅲ)均具有缓解双香豆素对醌循环的抑制作用而促进偶氮原.由此推测,可溶性铁对偶氮原的促进作用是由于这些化合物的细胞透过性,在低浓度条件下形成Fe(Ⅱ)↔Fe(Ⅲ)氧化原循环,充当电子传递的中间媒介,通过发挥电子穿梭功能从而促进细菌的偶氮原.而高浓度条件下可溶性Fe(Ⅲ)优先大量接受来自电子供体的电子而与偶氮化合物竞争,其电子穿梭功能被掩盖,从而抑制偶氮原.对于不可透过细胞的不可溶性Fe(Ⅲ),只是作为胞外电子受体与强极性的偶氮化合物竞争电子从而仅仅呈现延缓作用.通过对铁的形态及浓度的适当选择与控制可以获得更高效的偶氮原效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