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大东山岩体北部40Ar-39Ar定年及地球化学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马铁球;柏道远;邝军;彭学军;王先辉
  • 单位1:湖南地质调查研究院
  • 出生年:1956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花岗岩;黑云母40Ar/39Ar法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后造山环境;大东山岩体;南岭中段
  • 起始页:346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0213000035)
  • 刊名:地球化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2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涂光炽
  • 卷:35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70.6208-2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南岭中段大东山岩体为中侏罗世、多期次形成的花岗岩体,由四个岩石单元组成,较早次单元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较晚次单元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40Ar/39Ar法坪年龄为(162.3±1.2)Ma。相对于同时代花岗岩,岩石更富K和Si,贫Ti、Mg、Ca和P。其中SiO2为75.18%-76. 49%;K2O为4.96%~6.13%。铝饱和指数(ASI)为0.92~1.26,平均1.03,属铁质、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具Ba、Sr、P、Ti等亏损和Th、La、Nd、Sm等相对富集的特点;富含稀土元素(∑REE平均355μg/g)。ksr值为0.705 4~0.733 0,εNd(t)值为-7.4~-10.9,t2DM为1.55~1.84Ga,表明成岩物质源自中元古代地壳,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混染,多种相关图解判别均显示其为A型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等表明,岩石形成于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