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联合循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徐鸿;荆汝林;倪维斗;郭小丹
  • 单位1: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59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氢-氧联合循环;热效率;影响因素;系统参数;优化
  • 起始页:683
  • 总页数:6
  • 刊名:动力工程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81
  • 主管单位: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
  • 主编:严宏强
  • 地址:上海闵行剑川路1115号
  • 邮编:200240
  • 电子信箱:dong@chinajournal.net.cn;dong@speri.com.cn
  • 网址:http://dong.chinajournal.net.cn
  • 卷:29
  • 期:7
  • 期刊索取号:P830.6 141-2
  • 数据库收录:中国工程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英国INSPEC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收录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工程类核心期刊
摘要
在分析基本联合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氢一氧联合循环系统,分析了影响氢一氧联合循环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的提高,循环的热效率也不断提高,在温度为1700℃、压力为30MPa时,效率可达到62%;中压燃气透平的膨胀比以及膨胀比的分配都存在1个最佳值,在温度为1500℃、压力为30MPa时,中压燃气透平最佳膨胀比为8.0左右,效率可达到60.5%,此时最佳膨胀比分配值为1.43;最佳膨胀比的分配在亚临界区域随着总膨胀比的升高而降低,在超临界区域随着总膨胀比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在总膨胀比为30左右的时候出现拐点;通过对回热和再热系统参数的优化,氢-氧联合循环可以达到更高的热效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