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发育特征的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杨建振;卜崇峰;张兴昌
  • 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84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生物结皮;陕北毛乌素沙地;理化性质
  • 起始页:162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09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B28013200);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Sj08d07)
  •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主编:雷廷武
  • 电子信箱:journal@ms.iswc.ac.cn
  • 网址:http://www.iswc.ac.cn http://www.periodicals.com.cn
  • 卷:23
  • 期:6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4
  • 数据库收录:被英国的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收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农业资源环境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环境科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本学科权威性文摘收录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掌握了陕北毛乌素沙地不同采样点生物结皮层的理化性质以及该地区生物结皮的发育特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的防风固沙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结皮的发育,结皮层厚度增加,最大值为11.82mm;土壤颗粒细化,0.02~0.05mm之间的颗粒含量为7.3%~27.7%,高于流沙中的颗粒含量;由于颗粒的细化,结皮层容重增加,其抗剪强度明显提高,且抗剪强度与厚度和容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物结皮层pH值为7.23~7.81,低于流动沙地的pH值;有机质、N和K含量明显高于流沙的含量;P含量有所增加但不明显。研究表明,各个样点的生物结皮效应表现有所不同,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结皮的发育程度、植被盖度以及采样点地形地貌之间的差异所引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