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鲜水河断裂带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徐天德
  • 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
  • 单位2: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 出生年:1968
  • 职称:高级工程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鲜水河断裂;藏东高原;构造演化;下地壳流体
  • 起始页:65
  • 总页数:5
  • 刊名:四川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地质学会
  • 主编:曾令新
  • 地址: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号
  • 邮编:610081
  • 电子信箱:scdh345@yahoo.com.cn
  • 卷:29
  • 期:5
  • 期刊索取号:P251.61187-1
  • 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 —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摘要
鲜水河断裂作为协调藏东地区高原物质挤出的边界断裂,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其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断裂在南缘发生构造转换,形成小江地区的盆岭地貌;在西北端可能与风火山逆冲推覆构造相连 断裂具有分散变形和围绕东构造结旋转的特征其年代学研究揭示断裂可能有两期活动,(15~13)Ma左右断裂开始做左旋走滑活动,但其活动范围可能局限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后缘;在5Ma左右,断裂重新活动并切穿了龙门山断裂延伸到小江断裂带。造成断裂分期活动的原因是藏东地区下地壳流体的存在二断裂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晚中新世以来下地壳流体向藏东地区扩散,引起藏东地区地壳的增厚和高原的隆升,当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周缘块体无法继续承担高原隆升造成的压力时,高原物质向周缘挤出时产生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