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Gosau群Bibereck组Camparuan早期海水变深序列的地层学和地球化学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Michael WAGREICH;Stephanie NEUHUBER
  • 单位1:Department ofGeolog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Vienna,Althanstrasse 14,A-1090 Vienna,Austria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Campanian;Ca/Al比值;海平面变化;海水变深序列;奥地利
  • 起始页:123
  • 总页数:9
  • 经费资助: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2020);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地球科学项目IGCP463资助项目“晚白垩世海洋红层:海洋气候全球变化的响应”
  • 刊名:地学前缘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4
  • 主管单位: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 主编:翟裕生
  • 地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编辑部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frontier@cugb.edu.cn
  • 网址:http://www.cugb.edu.cn
  • 卷:12
  • 期:2
  • 期刊索取号:CS000965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Schmidsippl剖面位于奥地利北钙质阿尔卑斯构造带内Gosau群典型地区。剖面出露的Bibereck组记录了一个海侵和沉积区海水变深过程。Bibereck组之下是Santonian晚期Hochmoos组(Sandkalkbank段),主要为砂质、粉砂质灰色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泥灰岩,含少量双壳类碎片。Hochmoos组之上为灰色泥灰岩和泥灰质灰岩。Bibereck组下部显示变深到近滨—远滨过渡带区域;向上,泥灰岩指示细粒泥质远滨沉 积,水深大致50~150m;之上出现浮游有孔虫含量超过90%的泥灰质灰岩,代表着半深海沉积环境。生物地层数据显示采样层位整体位于浮游有孔虫asymetrica-elevata带,由Globotruncanita elevata和Dicarinellaasymetrica的共同出现来界定。钙质超微化石Calculites obscurus、Lucianorhabdus cayeuxii、Arkhangelsk-iella cymbi formis的出现指示属于钙质超微化石带CC17b/UC12,相当于Campanian初期。地层深度剖面上,Ca/Al比值和Catot含量显示海水来源的Ca在0~5m地层内几近于零,向上快速增加;(Fe/Al)/碳酸盐显示两个峰值,代表更还原条件,分别位于4m和10m位置;K/Al比值的下降被解释为更潮湿气候条件;剖面上部Ba含量的增加显示向更低原始生产条件的变化;陆源矿物在剖面7m以下保持稳定,之上一直到剖面顶部不断下降。生物地层数据表明在约50万年短暂的时间间隔内水深由几米深浅水环境变深为800~1500m深半深海环境。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在海侵过程中出现两个海平面变化波动过程。这些数据为与上覆大洋红层进行对比提供了基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