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兼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对比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窦立荣;潘校华;田作基;肖坤叶;张志伟
  • 单位1: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苏丹;Muglad盆地;Melut盆地;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 起始页:255
  • 总页数:7
  • 刊名:石油勘探与开发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74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编:戴金星
  • 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0号主楼429室
  • 邮编:100083
  • 电子信箱:skykeg@petrochina.com.cn
  • 卷:33
  • 期:03
  • 期刊索取号:P613.06167-9
  • 数据库收录: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收录期刊;美国地质参考(Geo-Ref)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中国石油文摘(CPA)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2003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晚中生代大西洋开启并诱导产生中非剪切带,在走滑的张扭力作用下形成苏丹被动裂谷盆地,早白里世、晚白里世和古近纪的3期裂谷垂向叠置,早白里世具有典型的被动裂谷盆地性质,晚白圣世为过渡性质,古近纪则主动裂谷盆地特征更加明显。盆地结构以半地堑为主,但边界断层一般较陡,以多米诺式断层为主,伸展量较小。裂陷早期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因此不存在多个次级沉积旋回,只发育一套优质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具有高孔、高渗的特征。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后裂谷期层序中或上覆的新生裂谷层序中,具有跨时代聚集油气的特点,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以反向断块和新生裂谷层序中的大型披覆背料为主,调节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特征与中国东部渤海湾等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