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pH和Olsen-P的垂直变化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4
  • 作者:张玉革;姜勇;梁文举;孟凡祥
  • 单位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单位2: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68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职称:副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潮棕壤;土地利用;土壤pH;Olsen-P;垂直变化
  • 起始页:89
  • 总页数:4
  • 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413);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基金(SY20204)资助
  • 刊名:水土保持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7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主编:邵明安
  • 电子信箱:E-mail:journal@ms.iswc.ac.cn
  • 网址:http://www.iswc.ac.cn;http://www.periodicals.com.cn
  • 卷:18
  • 期:4
  • 期刊索取号:P396.06144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三版)
摘要
对潮棕壤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pH和Olsen-P在0~150cm土体10个土层中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Olsen-P含量的剖面分布差异显著,说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pH和Olsen-P有较大影响。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pH分别为>7.0和6.5~7.0,玉米地0~20cm各土层土壤pH基本为6.0以下;20cm以下各土层中的pH,水稻田土壤呈微碱性,玉米地和撂荒地接近中性,林地呈微酸性。土体中Olsen-P平均含量为撂荒地>林地>水稻田>玉米地。水稻田和玉米地0~20cm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明显高于20~80cm的4个土层,表明耕地土壤由于施P肥而导致的P素表聚性;林地和撂荒地0~5cm土层的Olsen-P含量大大高于5~80cm的6个土层,这可能与林地和撂荒地的P素生物归还及基本不受人为扰动有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各层次Olsen-P含量垂直分布的散点折线图呈现出较为相似的特征。80cm以下的3个土层Olsen-P含量接近或超过表层土壤,主要是受母质层相对较高的全P含量影响所致,也可能与地下水作用有关,不过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