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在上海市美国学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
详细信息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罗伯特·佐利克
  • 刊名:中国图书评论
  • 英文刊名:China Book Review
  • 出版日期:2007-07-10
  • 出版单位:中国图书评论
  • 机构:世界银行 行长
  • 年:2007
  • 期:07
  • CN:21-1035/G2
  • ISSN:1002-235X
  • 页:6-13
  • 页数:8
  • 分类号:D822.371.2
  • 语种:中文;
  • 文件大小:608K
摘要
从"宏观"的角度讲,佐利克先生的演讲和赵启正先生的点评也是中西学者之间关于"和谐"问题的对话。与已发表过的牟钟鉴和安乐哲教授的对话不同的是,他们"对话"的参照系是中美两国的外交和国际政治背景,这倒是与他们两位的学者和政治家身份相吻合的。他们的政治背景容易使人联系到中美两国20世纪三次重大的原则性关系,先是抗日战争中中美两国的友好互助,中间是长达二十多年两国的相互结怨和隔膜,最后是上海公报所翻开的历史新页,从此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相互理解彼此关切并寻求解决敏感问题的道路,用邓小平的话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关系模式。邓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中国政治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与一定时期内的理想主义思维定势是很不相同的,但具有深厚实用主义传统的美国人又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的一位忘年交师长参与了对上海公报后的中美关系进行历史总结的工作,他告诉我说,突破中美之间的坚冰所贯彻的就是一种在美国人看来叫做"实用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叫做"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认为这也是两国领导人在保持理想主义的终极价值观方面各自做出让步的结果,这就是"求同存异"。照理想主义看,"异"绝对高于"同",因此而无"求同"的必要;而照实用主义看,"同"绝对高于"异",因此必须"求同"以"存异",甚至"异化"而趋同,这样就使相异的事物得以接触、交流、互动,形成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体现事物存在的活力和价值,中国古人欣赏"君子和而不同"的格言,现在也很能理解"求同存异"的道理,如果再将它们翻译成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我想美国人是会感受到其亲和价值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美国人能将自己的"实用主义"表达成"和而不同"或"求同存异",并贯彻到美中关系中,中国人也会同样感到其亲和的价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之观中美关系三十五年之历史,可也。单纯
        
引文
目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