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通俗”文学范式的建立——从《论张爱玲的小说》到《自己的文章》
详细信息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沦陷时期的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控制着以《万象》为代表的一批通俗文艺刊物,培养了大量文学新人,也不断遭到新文学阵营的批评诟病。在大力倡导打破新旧文学壁垒的"通俗文学运动"背景下,新晋作家张爱玲针对新文学批评家傅雷的长文《论张爱玲的小说》,抛出全面展示自身文艺观点的《自己的文章》,以淡化主题、追求故事为突破口,力图摆脱新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的双重压力,建立起一种崭新的"通俗"文学范式。而她既是这一文学构建活动的发起人和发言人,更是与之相匹配的文学创作领域内最有力的实践者。
        
引文
1颖川:《春秋杂志双包案始末记》,《海报》,1942年10月20日第173号。
    2钱今昔:《孤岛文艺细流》,《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66页。
    3蝶衣:《编辑室》,《万象》,1942年11月1日第2年第5期。
    4同上。
    5陆守伦、顾冷观:《创刊的话》,《小说月报》,1940年10月1日创刊号。
    6《编后小记》,《大众》,1942年12月1日第2号。
    7陈蝶衣:《通俗文学运动》,《万象》,1942年10月1日第2年第4期。
    8柯灵:《编辑室》,《万象》,1944年5月1日第3年第11期。
    9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5月1日第3年第11期。
    10同上。
    11同上。
    12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4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74页。
    13同上,第173页。
    14同上,第175页。
    15同上。
    16同上,第173页。
    17同上。
    18同上,第173—174页。
    19曼妙:《小说与时代》,《海报》,1945年5月11日第1096号。
    20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62页。
    21芷香:《苏青妙人妙语》,《海报》,1944年5月15日第739号。
    22上官燕:《张爱玲重述连环套》,《上海滩》,1946年9月22日第16期。
    23秋翁:《论鸳鸯蝴蝶派再答所谓正统文化人》,《海报》,1943年9月14日第499号。
    24苏青:《关于我》,《苏青散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469页。
    25叶素:《礼拜六的重振》,《上海周报》,1940年12月第2卷第26期。
    26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后,因急于出版单行本而要求主编周瘦鹃将其《沉香屑·第二炉香》一期登完,未能如愿,便终止合作。参见王羽:《张爱玲传》,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27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177页。
    28同上,第175页。
    29同上。
    30陈蝶衣:《一年来上海出版界的全貌》,《海报》,1945年1月1日第970号。
    31刘郎:《见一见张爱玲》,《海报》,1944年12月1日第940号。
    32陈蝶衣:《一年来上海出版界的全貌》。
    3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第174页。
    34苏青:《〈浣锦集〉与〈结婚十年〉》,《苏青散文集》,第480页。
    35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第2卷),第78页。
    36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54页。
    37苏青:《〈饮食男女〉后记》,《苏青散文集》,第495页。
    38关于“新海派”作家的概念,参见王晓初:《论“新海派”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39关于“新市民小说”作家的概念,参见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1942年~1945年上海新市民小说研究》,上海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