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坚定的信仰,伟大的传奇
详细信息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1-07-01

即使时光倒流,面对着 1921 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想到, 100 年后,她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1921 - 2021 ,在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里, 100 年不过转瞬; 1921 - 2021 ,在从开天辟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 100 年足够证明 ——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走过的道路、所创造的奇迹,昭示出历史的逻辑、时代的必然。

(一)

生命,只有一次。

为了崇高理想,他们不惜献出宝贵生命。

李大钊, 38 岁。赵世炎, 26 岁。夏明翰, 28 岁。向警予, 33 岁。陈乔年, 26 岁。彭湃, 33 岁。蔡和森, 36 岁。陈树湘, 29 岁。瞿秋白, 36 岁。方志敏, 38 岁。赵一曼, 31 岁。杨靖宇, 35 岁。刘胡兰, 15 岁。王孝和, 24 岁。江竹筠, 29 岁。

……

这是他们从容赴死的年龄。视死如归,义无反顾。 “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 他们原本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被共同的理想信念感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 “ 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 。

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很长,很长 …… 还有很多很多人,牺牲了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也不知道多大年纪。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约有 2000 万,有名有姓的只有 196 万。他们是理想的追求者、进步的探索者、主义的践行者,是伟大的爱国者、无畏的革命者、无私的殉道者。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有人说,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共产党,方能读懂中国。这些宁可放弃生命也决不背叛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的 “ 精神密码 ” 。

(二)

当个体的追寻汇聚成共同的坚守,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

一个新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沉沉黑夜中点燃火种, “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 ,完成了许多政治力量没有完成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个成立时只有 50 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 9100 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将一个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种新生的政治力量,始终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将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篇章 ……

很多人难以置信,什么样的政治信念会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很多人感到费解,什么样的政治理念能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很多人为之惊叹,中国共产党创造了 “ 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 ” !

中国共产党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坚定的立场秉持这一科学理论的武器,将其作为 “ 根本性的指针 ” ,造就了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崛起与进步。

在这场跨越百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也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科学社会主义释放出具有强大说服力、感召力的真理光芒。

(三)

百年沧桑,保持 “ 赤子之心 ” 何其之难、何其可贵?

“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 ”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从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千难万险、千曲百折。但无论形势如何严峻、局面如何危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 “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高举真理旗帜,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筚路蓝缕奠基业、创造辉煌谋未来。

这个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民族复兴重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政党,以不屈不挠的奋斗、义无反顾的牺牲、改天换地的豪情,换来了国家的欣欣向荣、民族的扬眉吐气、人民的幸福安康。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一个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政党带领人民走向世界的时空进程。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抬望眼,目标如灯塔,指引新航程。 “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 越是向前进,越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这是一个使命政党历久弥坚的百年初心,是一个人民政党薪火相传的制胜法宝。

(四)

“ 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 —— 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感天动地的奋斗历程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党。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