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研究
详细信息   
摘要
内蒙古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成矿带。区内出露地层单一,除广泛分布的第四系外,仅出下元古界露宝音图组。侵入岩主要为是海西期石英闪长岩、辉绿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呈岩基、岩株、岩脉产出。矿区内断裂发育,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   矿体的直接赋矿围岩主要为海西期石英闪长岩,受东西向压扭性断裂控制。成矿后的北西向断裂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将矿床分为银都和拜仁达坝两个矿区。本区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和含银黝铜矿,非金属矿物为石英、萤石、白云母、绿泥石等。矿石以交代结构为主,其次为结晶结构、充填结构、压碎结构、胶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梳状、晶洞状、晶簇状以及板状构造。本区矿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闪锌矿—片状磁黄铁矿—黄铜矿阶段、方铅矿—粒状磁黄铁矿阶段、萤石—白云母阶段。   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区矿化石英脉和萤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但其类型单一,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气液比分别在10%~30%和40%~60%。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40~360℃,主成矿阶段温度为250~360℃,盐度主要为2~5 wt% NaCl eqv,密度介于0.72~0.88g/cm3,成矿流体总体属于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为37~74 Mpa,成矿深度为3.7~7.0 km。激光拉曼特征显示包裹体成分主要为CO2、H2O和CH4,表明成矿流体为H2O-CO2-CH4-NaCl体系。   被矿体切穿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23.9±5.5Ma和330±14Ma。结合野外地质观察,推测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应该小于石英闪长岩的侵位年龄,即324Ma。   银都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均与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相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本矿区的成矿模式:古生代期间,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华北板块北缘相向挤压,产生北东-北北东向和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并有大量岩浆沿断裂上侵,形成一系列的侵入岩。在本矿区内表现为形成北东向断裂控制的海西期石英闪长岩和辉绿岩脉。中生代该区受太平洋板块北西斜向俯冲,引起构造挤压、地壳增厚,继而在隆起背景上局部拉张、产生断块运动,承袭、改造先前形成的基底断裂,构成北东向相间排列的、斜列式产出的断陷带。本区内主要表现为古生代形成的北东向断裂受到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压扭性和北西向的次级断裂,显示为“羽状”断裂结构。伴随着燕山期岩浆活动,大量浅部地表水受热参加对流循环形成热液,热液中含有大量极易溶于水的卤素可以加强下渗大气水从围岩中萃取银的能力,使得热液中含有丰富的银和卤素,与二叠系地层发生交代并淋滤萃取其中的成矿物质,以卤化合物或卤化配合物的形式迁移,在还原、低氧逸度、中温条件下,在近东西向的构造裂隙中沉淀,最终形成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