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许莹马晓群王晓东
  • 会议时间:2013-10-23
  • 关键词:冬小麦 ; 晚霜冻害 ; 气温变化 ; 时空分布
  • 作者单位: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1
  • 母体文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S66;S42
摘要
安徽省春季气温变幅较大,晚霜冻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规律,可以为安徽省冬小麦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和冬小麦霜冻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在拔节期前后不同时段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制定出冬小麦晚霜冻的最低气温指标等级,并通过了检验;基于最低气温指标计算了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发生晚霜冻害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轻度晚霜冻害在拔节前5~15天发次数最多,重度晚霜冻害的发生次数各时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空间分布上看,轻度晚霜冻害的发生频率呈西北~东南向分布,越往东北发生频率越大,其中沿淮、淮北地区为轻度晚霜冻的频发区,江淮之间为多发区;而重度晚霜冻害的分布则是东部地区发生频率大于西部地区,但总体上冬小麦主产区均属于重度晚霜冻害基本不发生区.各年代之间比较,冬小麦轻度晚霜冻害以9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80年代次之,21世纪头10年最少;重度晚霜冻害则是9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21世纪头10年次之,80年代最少;20世纪90年代是晚霜冻频发期同时也是灾害程度相对较重的时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