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接收函数方法探测华北北部深部结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龚辰李秋生叶卓李文辉张洪双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 ; 深部结构 ; 接收函数法 ; 华北北部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31;X51
摘要
位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自古生代以来,陆续经历了古亚洲洋闭合、陆缘增生、陆陆碰撞及伸展等过程,是研究大陆构造的理想场所。本文利用41个台站近一年时问记录的包含712个远震事件的波形数据采用时间域反褶积算法得到362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40个台站的Ps转换波都非常明显,其相对于直达P波约在4-5秒之间,表明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的变化。对各台站获得的接收函数进行挑选,选取P波明显能量较强的波形数据,参考人工地震探测结果,设定初始Vp波速为6.3km/s,用H-k扫描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Vp/Vs波速比。用获得的结果进行共转换点叠加获得测线下方的CCP叠加图像。初步结果显示,测线部分台站接收函数显示出一定的方位性变化特征,可能与这些台站下方存在着地壳各向异性和倾斜界面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现有数据的H-k结果显示:张家口怀来-内蒙古洪格尔沿线地壳厚度在37km-43km之问,波速比Vp/Vs在1.68-1.79之问。化德-巴彦温都尔地壳厚度~40km,变化平缓,张家口崇礼-张北县下方Moho面最深,达到43km,推测其可能为造山作用下形成的山根。泊松比有助于研究地球内部物质成分、构造:流体或熔体的存在会增加泊松比,铁镁质介质相对长英质介质的泊松比较高。由波速比Vp/Vs得到的泊松比结果显示:在张家口怀来-张北下方泊松比为0.27相对较高,参考雷建设层析成像的结果推测其可能为下地壳部分熔融所致;在化德-镶黄旗泊松比变化不大在0.24-0.26之间;镶黄旗-苏尼特右旗泊松比相对较低为0.22-0.24之间;二连浩特以北泊松比由0.23跃变为0.28,推测为贺根山杂岩带下方岩浆侵入导致下地壳含铁镁质岩石有关;洪格尔至巴彦温都尔泊松比为0.24,张家口怀来-二连浩特泊松比及其变化为中亚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深部信息。更多的深部证据尚需收集更多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