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冰川)与夏季副热带高压断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万里
  • 会议时间:2013-10-23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副热带高压 ; 气候动力 ; 反气旋环流
  •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华中(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中国武汉,430074;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武汉,430079;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91
  • 母体文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5;P43
摘要
研究表明,夏季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大于机械作用,夏季副热带高压在高原东西两侧断裂,中低层高原东(西)侧盛行大规模向极(赤)流,通过大气三维大尺度稳定度指数诊断,高原东(西)侧以上升(下沉)运动为主.高原地表冷热源性质具有相对性,相对高原上层(周边地表层)高原地表是热(冷)源.高原高层相对它周边高层是热源,高原周边地表层相对高原地表也是个热源,这样按热成风原理高原上(下)层才能盛行反气旋(气旋)环流.虽然大气三维大尺度稳定度指数、斯维德鲁普(Sverdrup)平衡关系以及大气绝对涡度守衡原理,对高原东西两侧热动力差别都能做出解释,但由于大气三维大尺度稳定度指数由热成风公式导出,直接考虑到了大气斜压性,所以还能对高原夏季东西两侧经向风垂直切变进行热动力解释.由于高原垂直尺度相对亚洲水平尺度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厚度,从而亚洲地面温度梯度可以用来近似代替亚洲对流层中低层整层温度梯度,当低层背西南季风而立,低温在左,高温在右,那么高原地表是在低温一侧,而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近地表层却在高温一侧,这样才能保证夏季对流层低层高原东侧南侧大规模地出现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而在对流层高层背东风和北风而立,高(低)温在右(左)侧,那么高原高层应在高温一侧.从而形成夏季高原周边流场高(低)层大规模反气旋(气旋)之格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