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低涡后部特大梅雨暴雨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利用卫星、雷达、NECP再分析等多种资料和较精细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10年7月13日发生在梅雨锋低涡后部安庆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机理分析,以期为预报此类暴雨提供思路。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500hPa槽后、850hPa以下低涡后部以及地面梅雨锋气旋波后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都反映出,雨区对应中尺度强对流区,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依次通过安庆地区,形成了“列车效应”和“高降雨率”.暴雨发生不仅与低涡后部特殊的鞍型流场结构有关,还与安庆地区特殊的地形环境有关,涡后偏北气流向南入侵,与锋前偏南暖湿气流在低层汇合;由于安庆处于大别山与黄山之间的“走廊谷地”中,偏北气流遇到大别山后的绕流加强了鞍型流场膨胀轴上的气流辐合,两种辐合作用叠加,1形成东西走向的中尺度强辐合线;低层流场的辐合及形变导致了中尺度锋生,且锋生又发生在低层对称不稳定环境中,从而产生不稳定垂直环流和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这为涡后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机制.涡后及槽后的环流形势造就了雨区上空对称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三明治”式交替分布结构,不同高度同时存在的不同性质大气不稳定的特殊结构是深厚对流发展的机制,这种不稳定的环境,使对流向上发展中接力式获得能量,导致深厚对流发展和暴雨剧烈增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