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天气雷达周围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依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要求,根据山东省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C)的实际工作模式和雷达参数,分别在PPI、RHI以及体扫工作模式下,就天气雷达对周围电磁辐射、辐射强度安全区进行计算分析.计算表明雷达以0°仰角连续作PPI扫描下,达到一级(安全区)和二级(中间区)标准的距离分别为163.1、81.5m,作RHI扫描,达到一级(安全区)和二级(中间区)标准的距离分别是555.8、277.9m,雷达天线在进行体积扫描时,由于仰角在不断变化,人体实际接受的辐射功率密度远远小于标准中对公众照射的规定的标准.在大于1153.18m的地方,即使在毫无屏蔽的正对天线处也满足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选取雷达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大的RHI工作模式,按照可能造成影响较大的瞬时辐射和一类防护标准分别给出了距离雷达1160m的范围内,具体的平均辐射、瞬时辐射强度安全区.分析表明对于滨州雷达建设高度已经满足了周边1km范围内已有建筑的辐射安全保护要求,后建建筑物高度只要不超过辐射安全高度,也能满足雷达电磁辐射安全保护.为了了解滨州雷达实际辐射情况,采用德国Narda公司生产的EMR-300电磁场分析仪对雷达电磁辐射情况进行实地测量,选取了距雷达天线1km范围内,按照间隔45°的八个方位为测量线,每条测量线上选取距雷达天线分别为30、50、100、200、500、1000米等不同距离定点测量,共布设59个,在雷达楼内分别自5楼主控机房到11楼主机房顶布设8个监测点,总共布设67个监测点,在雷达正常开机工作情况,连续进行两天监测,每个测点连续测10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15秒,并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测量数据,功率密度波动范围为(1.3~117.3)×10-4W/m2,综合电场强度波动范围为(0.209~2.648)V/m,均低于公众照射总的功率密度0.4W/m2和单个项目的公众照射功率密度0.08W/m2的保准限值.表明对于建设在城区内的诸如新一代天气雷达等大型电子设备,通过采取一定防护措施,对周边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是完全可以符合国家要求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