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连旱的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2010年晚冬至2011年春季(JFMAM),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Middle and 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MLRY)经历了一场特大持续干旱.观测资料分析显示,2011年JFMAM时期MLRY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南多北少的分布趋势,最干旱地区出现在长江沿江地区,降水量为近5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水汽由黑潮海区经MLRY向孟加拉湾及南海菲律宾地区输送,利于MLRY干旱的发展和维持.有两个主要原因使得此次干旱事件得到发展与维持:(1)源自中北大西洋的Rossby波能量在远东地区的堆积致使东亚大槽加深.中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偏冷,南北两侧海温异常偏暖,NAO处于正位相,激发了沿中高纬向东传播的Rossby波,Rossby波能量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堆积,而在远东地区的能量堆积利于冬春季东亚大槽的异常偏强和维持.槽后的MLRY干旱少雨.(2)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处于La Nina衰减期.海洋性大陆(MaritimeContinent,MC)区域东部海温正异常,赤道印度洋中部地区海温负异常,这样的偶极型加热配置表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地区的反Walker环流异常偏强,MC区域上空存在强上升运动,引发局地Hadley环流偏强,利于维持MLRY地区的下沉运动,导致该地区干旱少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