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连续两次降雪过程预报失误难点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何娜孙继松卢冰王国荣
  • 会议时间:2012-09-01
  • 关键词:降雪 ; 偏东风 ; 成因分析
  • 作者单位:何娜,孙继松,王国荣(北京市气象台,北京,100089)卢冰(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
  • 母体文献: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沈阳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5;TN9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及微波辐射计、风廓线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2011 年北京连续两次短期预报失误的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2011 年11 月29 日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空报,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未出降雪的一次天气过程.而2011 年12 月2 日漏报的降雪天气过程是在不利的天气背景下出现的一次显著降雪天气过程.通过对两次天气过程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1 月29 日在华北出现降雪天气之前,700hPa 切变线南侧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至华北地区,降水区与辐合系统及水汽辐合区配置较好,地面回流冷楔与倒槽,边界层暖空气沿冷楔爬升,从而产生降雪.但当倒槽移入北京地区时,从东边西下的冷空气过强,使得倒槽有所填塞,北京附近区域偏东风层次过高,导致凝结高度偏高,近地面层主要受干冷空气控制;700hPa 和850hPa 切变线也较偏南,使得抬升最佳位置偏南,因此北京未产生降雪.12 月2 日是在对流层中高层没有明显系统,且700-850hPa 均为西北风的背景场条件下出现的明显降雪过程.分析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在边界层,地面锋面、辐合线和925hPa的切变线为边界层的水汽辐合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另外,中高层干冷空气的向低层侵入,使得对流层中层的水汽凝结,并与边界层内的水汽通道打通,使得降雪效率大大增加.除系统自身所携带水汽以外,上游地区近地层湿空气通过锋面斜升发展对北京地区低空的增湿作用,也有利于降雪量的增大.通过对两次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冬季降雪应重点关注边界层内的水汽和系统变化情况,当地面出现偏东风时应重点关注偏东风的性质和延伸高度,当偏东风为干冷且层次偏高时,不易产生降雪天气.边界层内有中尺度辐合系统并配合较好的湿度条件时也能产生降雪.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