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痕量超痕量元素形态分析现状与展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痕量超痕量元素 (trace and ultra-trace elements, TUE)在天然水环境及其沉积物中的形态分布对于揭示环境污染来源、迁移、循环与转化规律、阐明生态污染状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便ng级甚至更低TUE就足以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形态分析面临严峻挑战,这对样品前处理和TUE形态分析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对痕量超痕量元素赋存形态分类法、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探讨,介绍了TUE形态分析技术的现状。以微波溶样作为前处理,多种手段分离(GC, HPLC, IC )和检测技术(ICP-MS,HG-AFS, ICP-AES)的联用技术,成为现在元素形态分析的有利工具。应当指出的是:微波溶样技术虽比传统的前处理方法方便快捷,但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引入化学计量学是个可行的方法,建立微波熔样标准有利于微波溶样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样品基体的复杂性,加上TUE各元素赋存形态或化学价态含量甚低,开发和建立高效、简单、快速的TUE不同形态的在线、实时分析监测技术仍将是未来TUE形态分析化学科学领域的主攻方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