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及地震预报发展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Chen Qifu陈棋福
  • 会议时间:2004-12-01
  • 关键词:地震预报 ; 回顾性分析 ; 前兆机理 ; 试验场建设 ; 目标规划
  • 作者单位:Chen Qifu(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CEA,Beijing,100036,China)陈棋福(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 母体文献: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研讨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 语种:chi
摘要
通过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回顾,结合国内外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地震预报研究的建议:具有中国特色的“长、中、短、临”的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值得坚持,但在具体的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中,不必追求也不可能达到“长、中、短、临”各阶段预报的完美过程,甚至“长、中、短、临”各阶段前兆异常的良好配合,是力争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的关键。以强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前兆机理等研究为重点,科学合理地协调工程建设项目和地震事业发展专项,以海量的数据共享网络、先进的科研计算环境和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重点开放实验室来引导自由申请的科研课题,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来切实有效地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的密切结合。围绕地震重点危险区,强力推进2-3个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建设,为地震预测理论应用研究和预报实践探索,以及新观测方法和技术提供实验靶区,为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提供良好的结合点,争取实现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观测”项目(SAFOD),以深部不同层位的地下介质的直接观测数据来增进对圣安德列斯断层构造变形和帕克菲尔德地震成因的了解;以开放共享和国内外合作多方参与的形式来达到并超越美国南加州地展中心对大洛杉矶地区深部结构的精细了解,并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