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古岩溶类型划分及其应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潘文庆王招明梁彬杨海军潘懋张丽娟沈安江王振宇叶瑛
  • 会议时间:2013-10-28
  • 关键词:油气勘探 ; 古岩溶 ; 地质构造 ; 类型划分
  • 作者单位:潘文庆(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北京大学)王招明,杨海军,张丽娟(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梁彬(中国地质科学院)潘懋(北京大学)沈安江(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王振宇(西南石油大学)叶瑛(浙江大学)
  • 母体文献: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郑州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一百二十多年前,欧洲地质学家总结了石灰岩高原独特的深沟峡谷与大缝大洞等特殊地貌特征,用"喀斯特"一词命名了类似地貌水文特征的所有地质现象,形成这种地质现象的作用被称为喀斯特化作用(Karstification),1966年,中国第二届喀斯特会议上,将喀斯特形象表述化为岩溶;几十年特别是近6年岩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发展,不仅仅能够应用用于水文地质研究,也能够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实践;石油地质研究的专家们发现,不仅仅喀斯特大缝大洞能够装油,更小的穴、孔、甚至于微孔(只要连接成一定规模)都可以成为地下油气的有效储层,为了满足油气勘探开发需要,在原来高山峡谷、大缝大洞型喀斯特的基础上,将岩溶(Carbonate Dissolution)分成了潜山岩溶、层间岩溶、礁滩体岩溶和埋藏岩溶.按照这个理论分类,将油气勘探范围从原来的1-2个层位,拓展到了11个层位,将原来的1.8万平方公里,拓展到了26万平方公里.从而在中石油人面前展现了数个特大油气田的前景。按照这个理论,正在积极扩大塔北南斜坡特大油田和塔中北斜坡特大凝析气田,并且积极在准备阿满过渡带和巴东过渡带,同时向深层白云岩目的层挺近,且己经获得重大突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