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杨祥田周翠李建辉李伟龙林俊
  • 会议时间:2009-06-27
  • 关键词:轮作方式 ; 大棚草莓 ; 产量 ; 土壤微生物 ; 酶活性
  • 作者单位:杨祥田,周翠(浙江省台州市农科院 浙江临海 317000)李建辉(浙江省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临海 317000)李伟龙,林俊(浙江省临海市农业局 浙江临海 317000)
  • 母体文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武汉
  •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研究了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的产量、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4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草莓-闷棚”、“草莓-水稻”轮作方式的草莓产量及效益明显比旱地连作的草莓要高,且土壤pH值高,盐分积累少,黄萎病发生率轻。“草莓-闷棚”、“草莓-水稻”的草莓土壤微牛物总数比旱地连作的多,其中细菌所占比例达95.92%~96.21%,高于旱地连作的89.91%。尤其是细菌与真菌之比达649~787,更是高出旱地连作的10多倍。“草莓-闷棚”、“草莓-水稻”轮作明显提高土壤转化酶的活性。因此,实行“草莓-闷棚”和“草莓-水稻”的水旱轮作方式,可以让大棚草莓的土壤障碍得到缓解或消除,实现可持续生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