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Sunda盆地下第三系Zelda段沉积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Sunda盆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的Sunda海峡,面积约7000 km2,早第三纪是一个典型的半地堑盆地,发育了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沉积中心最大厚度达16000ft(约5000 m),盆地呈南北向展布,基底为白垩系花岗闪长岩、变质玄武岩、云母片岩和灰岩(P.C.Tonkin,R.Himawan,1999).盆地于古新世一渐新世早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初具雏形(Hall,1997;C.Howells,1997),碰撞产生了NW-SE向的主应力剪切带,形成了一系列近于南北向展布的、与主应力方向对应的半地堑,Sunda盆地就是这些半地堑中的一个(J.B.Aldrich,1995).在Sunda盆地内还发育了次一级的半地堑.盆地受同生边界断层控制,在渐新世边界断层一直处于活动时期,并充填了厚达9000ft的Banuwati组和Talang Akar组Zelda段的陆缘碎屑沉积(J.B.Aldrich,1995).后来由于海侵,沉积了中新世-全新世的Butu Raja组、Gumai组、Air Benakart组和Cisubuh组的海相地层.目前该地区属于爪哇海域.前人认为该盆地下第三系Zelda段主要为河流沉积,不存在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沉积(R.Young,1995;M.H.Gardner,2003).本文的重点是在通过对岩心的岩性序列与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与地震反射特征的系统研究后,对该盆地下第三系Zelda段的陆缘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解释,认为Zelda段属于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详细论述了其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