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50年雷暴天气活动规律分析S13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本文利用张家港市气象站1960-2009 年期间50 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报表数据,通过对雷暴日数的月变化、6-8 月雷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50 年7 月份雷暴日数逐日频率分布、张家港地区雷暴天气形势等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该地区近50 年雷暴天气活动规律,为本市雷电防护和监测、预警提供基本的参考依据。张家港市全市人口约83 万,总面积998.48 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0.97%。地形北宽南窄呈三角形,南部散落着零星山丘,北部由数十个沙洲积涨连接而成。全境地势平坦,河港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本市下辖扬子江化工园区、东沙化工园区、凤凰化工园区等三大园区,园内以化工企业为主,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品场所较多,一旦发生雷电事故将产生巨大危害,属于雷暴灾害防控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对张家港本站连续50 年雷暴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和雷电活动规律,为本市雷电防护、监测、预警和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李霞[2]等利用苏州地区2002 年到2004 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特征,总结了地闪的月变化、日变化、强度、闪电密度等雷电活动规律;冯民学[1]等根据江苏省46 年来13 个地面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4 年的电力部门闪电定位资料以及2 年的气象部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研究了江苏省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江苏省的雷电防护和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因此,掌握本地雷电活动规律和特征,对指导雷电防护、监测、预警和灾害防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所使用的雷暴日数资料,取自张家港市气象站1960-2009 年期间连续50 年的地面气象观测气表报表资料。通过对雷暴日数的月变化、6-8 月雷暴日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50 年7 月份雷暴日数逐日频率分布、张家港地区低槽冷锋型、暖式切变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雷暴天气形势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本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多雷和少雷期交替出现,在多年平均值波动中变化有减少的趋势,波动变化周期一般为2-3 年;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6-8 月,占全年雷暴日数总量的68%,雷暴日数的月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春、夏、秋三季,呈准正态分布;6 月雷暴日数的年代变化呈“弓”型趋势缓慢变化,7 月、8 月50 年来雷暴日数呈“麻花辫”型周期交替变化;7 月雷暴日数逐日频率分布大致有5 个峰值和5 个谷值,正值当月雷暴易发期和少发期;从张家港地区天气系统角度看,梅雨锋及锋面气旋造成的雷暴最多,其次是副热带高压边缘和切变线、热带气旋造成的雷暴。本文仅对张家港市50 年的雷暴天气活动规律作了初步分析和描述,而雷暴天气活动规律是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人类活动以及下垫面的性质变化而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