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本文详细分析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天气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北京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一小时累积雨量等产品和延庆风廓线探测数据,得出如下结论:(1)糟前的正涡度平流和850hPa切变线提供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有利大尺度上升条件.来自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南海的东南气流向华北地区输送水汽,有利于华北地区一定的水汽辐合和持续补充.(2)北京处于850hPaθse高能舌的前部,为对流性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能量积蓄触发条件,适当的0度层和-20度层高度反映出冰雹潜势.(3)延庆白草洼和昌平流村降雹前反射率因子图存在"V"形缺口、指状回波,相应的垂直剖面具有回波悬垂、三体散射等特征,同时相应的速度垂直剖面具有中层径向辐合特征,预示雷暴大风的发生(4)较强回波次第经过同一地区,产生短时强降水;同时VDRAS结果表明,该区域扰动温度梯度一度达到5℃/km. (5)通过对EC、T639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检验,表明数值预报强对流的降水过程预报能力有限,Ec的预报能力优于T639.实际预报工作中要关注模式临近时效的调整,并结合中尺度要素分析对模式降水进行订正.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