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电站进水口边坡局部塌滑分析与处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徐鹏周仲禹
  • 会议时间:2014-10-01
  • 关键词:水电工程 ; 进水口边坡 ; 局部塌滑 ; 支护管理
  •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650041
  • 母体文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五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五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五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64;TU4
摘要
某水电站进水口EL742~EL710开挖岩质边坡发生块体塌滑,底界为顺层挤压面,后缘为断层、节理面,塌滑引起上部边坡出现蠕变及裂缝.本文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边坡失稳特征、成因及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为设计支护方案提供了科学、客观的地质依据,使工程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经济合理.为此,EL775高程以上布置2排lOOt、4m间距预应力锚索;EL742~EL755及EL755~EL775高程边坡,将原支护间距8m的锚索进行加密,形成梅花型布置,锚索间距为4m,同时各增加一排200t、4m间距预应力锚索。锚索施加后EL742高程以上边坡安全系数能满足要求。EL742高程以下部位增加8排200t、4m间距的预应力锚索。由于水位骤降高度大,下部坡体基本为泥岩,孔隙水压消散能力差,坡体稳定性大幅降低,在该部位设置深排水孔,以便水位降落时坡内水能及时排出。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大量边坡开挖支护工程,该工程仅为“滇中红层”地区的一例,其进水口边坡由于受岩性、构造等因素控制,边坡本身稳定条件差。边坡开挖后经长时间暴露,未能按设计要求及时支护,最终导致边坡失稳,既增加了投资,又影响了工期。虽然边坡经处理后,边坡变形总体已趋于稳定,边坡处治效果达到设计预期目的,但其经验值得在“红层”软岩地区边坡开挖支护施工中总结和借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