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夏季一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和污染状况初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及风云2E卫星资料,分析了2014年6月28日-29日南通地区一次大雾天气成因,并结合环保局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对大雾天气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高空环流相对稳定,中低空存在弱风向辐合并有弱暖区配合,地面处于鞍形场中,这样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配置对雾的形成十分有利.大雾发生前的降水在近地面积聚大量水汽,持续的东南偏东风不断输送暖湿气流,为此次大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对大雾的发展和维持有利的形势有:低层暖脊与湿舌几近重合:地面时有小尺度辐合形势出现:低层弱暖平流伴有水汽不断汇入雾区;对流层中高层存在下沉运动,中低层存在弱上升运动;2kmm高度附近持续出现180度转向的东、西风.同时利用风云2E卫星的红外云图配合相当黑体亮温(TBB)产品可以对雾区进行判定.风云2E卫星对流层上部湿度(UTH)产品的演变情况对雾的产生、发展和消散具有一定指示性意义.空气质量与大雾的发展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此次大雾过程中空气质量达重度到严重污染是由于大气层结稳定造成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高而形成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