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大别山地区中尺度涡旋的合成结构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利用2000-2013年夏季6h一次、水平分辨率为0.5°(纬度)×0.5°(经度)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产生于大别山地区的中尺度涡旋(大别山涡)进行了识别,共统计得到了513例涡旋,其平均的月频数为12.2,且有约92%的大别山涡产生了降水.在此统计的基础上,根据涡旋生成前的地面气压场和降水特征,对大别山涡分别进行了分类和对比研究,并对长生命史的两类大别山涡进行了标准化极坐标系下的合成.研究表明,水汽凝结潜热释放与大别山涡的三维结构、强度和生命史演变密切相关;大别山涡的各个象限有着显著的不均匀性,其中涡旋移动的前方和右侧是有利于涡旋发展和降水发生的区域,而涡旋移向的后方和左侧则有着相反的特征.辐合作用是大别山涡发展和维持的主导因子,而倾斜项的作用则是涡旋消亡的主导因子.长生命史的大别山涡有着较强的斜压性,斜压能量转换是其长时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而正压能量转换起初有利于大别山涡的发展和维持,后期则主要导致了涡旋的消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