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利用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淮河流域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 年淮河流域旱涝急转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大气30~60d 低频振荡的联系。研究表明,2003 年夏季淮河流域在6 月底到7 月上旬出现了旱涝急转;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具有明显的30~60d 低频振荡特征,30~60d 滤波低频序列的解释方差占了总方差的35%,旱期对应降水低频变化的谷值,涝期对应低频变化的峰值。旱期和涝期大气环流也有明显的30~60d 的低频振荡特征。在中高纬度,旱期到涝期欧亚大陆自西向东的低频系统存在相反的配置,这一变化有利于东亚环流经向度的加强,具体来说为由旱期自西向东“-+-”的低频系统配置转变为涝期“+-+”的配置,对应于环流原始场上旱期阻高位于贝湖,东亚中纬度经向度小,而涝期阻高位于乌山和鄂海,东亚中纬度经向度大,巴尔喀什湖以南附近经常有短波生成和东移,冷空气频繁影响淮河流域。在中低纬度,旱期到涝期东亚至西太平洋的低频风也存在相反的配置,有利于低层副高西伸,高层南亚高压东移加强,使得淮河流域位于低层辐合、高空輻散区,水汽充沛,上升运动强烈,造成强降水爆发。具体来说,在低层850hPa 低频风场上,对于旱期,孟加拉湾有一个低频反气旋,东亚副热带地区为低频气旋,日本以东为低频反气旋;对于涝期,上述几个距平中心的配置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南半岛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发展起一个较强的低频反气旋,其南侧的低频东风在进入南海后不仅分出一支向北转向,还有一支继续西行穿过印度可以到达阿拉伯半岛,原旱期孟加拉湾的低频反气旋填塞消失,代之以低频东风,原旱期中日本以东的低频反气旋也消失并发展成一个较强的低频气旋。在高层200hPa 低频风场上也存在明显的低频变化,旱期在我国长江-黄河地区高空都为低频气旋控制,涝期中日本以东地区的低频气旋异常加强并控制了整个西北太平洋地区,其南部生成一个低频反气旋,亚洲中纬度低频反气旋迅速发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