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贵州冰雹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吴古会彭芳
  • 会议时间:2012-03-01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 不稳定指标 ; 干冷空气侵入 ; 湿位涡
  • 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台,贵阳550002
  • 母体文献: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2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
  • 语种:chi
  • 分类号:P42;P45
摘要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TBB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4月15日发生在贵州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合下产生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伴随地面辐合线上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的东移南压;雷达回波上回波中心强度较大,强回波伸展高度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对流有效位能和抬升指数对于此次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值跃增,LI值由正转为负值,并且CAPE高值中心区和LI的负值中心区与这次过程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吻合;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和湿度锋区的高能高湿区,当日14 h的θse廓线呈"弓"状,结合温度平流、水汽条件和垂直速度的分析得知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垂直速度伸展很高,促进深对流系统的发展;对湿位涡分析发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700 hPa MPV1负值中心与MPV2正值中心之间的区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