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下电性结构探讨中国东北活动火山形成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汤吉赵国泽詹艳
  • 会议时间:2005-10-23
  • 关键词:活动火山 ; 火山形成 ; 地壳电性结构 ; 东北
  •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99929
  • 母体文献: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火山作用与地球层圈演化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广西北海
  • 主办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 语种:chi
摘要
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形成机制,存在多种观点.Miyashiro提出的在上地幔存在一个不同于热点的热区,热区自澳大利亚一直运移到我国的东北地区,造成我国东北的火山;而Iwamori的湿区形成机制认为,在俯冲板块的岛弧和弧后区的火山活动是由于非亏损的地幔上涌引起的,地幔上涌积累了挥发分物质,它引起固相线温度的降低,这时称为"湿区";刘若新等从岩石学角度研究的结果认为,太平洋板片消减到我国东北时的深度达600km左右,板块运动使上地幔的岩浆向上运移,在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内分别生成地幔岩浆房和地壳岩浆房;汤吉提出太平洋俯冲板片在我国东北600km处折曲脱"水",上涌至上地幔,造成地幔流体聚集而形成岩浆房;马莉等提出的软流圈单向环流模式和裴顺平提出的上地幔大对流等.至于哪种观点更适合于解释阿尔山火山的形成机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基于在东北火山地区的地壳上地幔及地幔过渡带的电性结构,认为东北地区存在几个与东北地区火山形成相关的低阻区,它们可能与西太平洋俯冲板条有密切关系.2东北活火山区的地壳电性结构3东北活火山区上地幔及地幔过渡带的电性结构4东北地区活火山成因探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