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及与雷暴结构的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晨曦郑栋张义军刘黎平
  • 会议时间:2013-10-23
  • 关键词:雹暴过程 ; 闪电活动 ; 结构表征 ; 动力分析 ; 雷达回波
  • 作者单位:王晨曦,郑栋,张义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刘黎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
  • 母体文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2;P45
摘要
利用地闪定位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2011年4月17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产生强冰雹和大风的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在降雹阶段和降雹后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降雹阶段,闪电频次增减交替,较为活跃;在降雹后阶段,闪电活动减弱但很快再次增强,此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503个/6min)远远超过降雹阶段的闪电频次峰值(268个/6min).在分析时段中,负地闪占主导地位,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在降雹阶段呈上升趋势.与多普勒雷达资料的结合分析发现,闪电活动的强弱与70dBZ强回波的出现和消失、50dBZ和60dBZ强反射率的高度变化有较好的相位对应关系.降雹阶段,对应强上升气流区的回波穹窿以及对应降雹的回波悬垂区内的强回波位置很少有地闪被观测,在降雹结束后,原回波悬垂的位置地闪活动明显增加.基于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的分析表明,地闪活动更多出现在弱上升和下沉气流以及它们交界的区域附近.基于不同阶段雷暴的动力和降水结构,文中对地闪活动上述特征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