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限长石溶蚀、Al迁移富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永旺曲正阳曾溅辉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油气资源 ; 储层物性 ; 长石溶蚀 ; 铝元素 ; 迁移富集
  • 作者单位:张永旺,曾溅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北京 102249)曲正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北京 102249)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TE1;P58
摘要
作为砂岩骨架颗粒的长石,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其溶蚀普遍,在储层砂岩次生孔隙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次生孔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的形成并不一定意味着储层物性的必然提高.储层物性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有形成次生孔隙的物质基础酸性流体和长石类矿物,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水动力条件.储层孔隙度的提高与物质运输也就是铝硅迁移的控制因素,流速和反应速率有关.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流体性质和热力学条件对长石溶蚀的影响.长石溶蚀过程中,相对于Na,K,Ca和Si等元素来说,A1的活动性最低,只有流体动力较强条件下才能使A1运移一定的距离。开展长石溶蚀方式、流体动力对A1迁移富集的影响,对于研究自生高岭石的形成分布以及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钠长石为例对长石溶蚀形成高岭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计算:每百分之一体积的钠长石溶蚀增加孔隙度约为0.05,如果百分之十的钠长石溶蚀增加的全部孔隙度为约为0.5。研究区长石溶蚀方式以溶解-迁移-沉淀机制为主。在砂岩透镜体与泥岩接触带,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强烈,而高岭石含量在界面处含量不高,高峰值出现在砂岩层内部,说明A1发生了迁移富集。压实地层水(超压流体)对层状砂体长石的溶蚀作用具有明显分带性。在A1的迁移和富集带,高岭石含量和储层孔隙度的相关性不同。在高岭石迁移富集的区域,随高岭石含量的增加,砂岩的孔隙度有减小的趋势,两者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在流体活动能力较弱,高岭石基本没有迁移迁移程度不大的层段,高岭石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研究成果对于储层评价以及油气运聚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