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相分析方法在南海北部深水区储层预测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琪何玉平郝乐伟陈国俊沈怀磊王欢马晓峰
  • 会议时间:2010-04-01
  • 关键词:南海北部 ; 深水区域 ; 白云凹陷 ; 成岩相分析 ; 油气勘探 ; 储层预测
  • 作者单位:王琪,郝乐伟,陈国俊,王欢,马晓峰(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73000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何玉平,沈怀磊(中海石油研究总院 北京 100027)
  • 母体文献: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南海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海口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分会
  • 语种:chi
摘要
成岩相分析方法旨在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之间建立一种成因联系,建立研究区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模型,为孔隙演化机理和主控因素分析及储层平面分布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表明,机械压实、胶结和溶蚀作用是本区主控成岩作用类型,据此可划分出5种上要的成岩相组合:早期碳酸盐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1800m)、中等压实强溶蚀相(1800~2800m)、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2800~3800m)和强压实-弱溶蚀相(>3800m)。其中深水区储层主要受控于较强压实较强溶蚀相,孔隙度分布在10-20%之间。为Ⅲ类储层夹Ⅱ和Ⅰ类储层。珠海组(E33zh)总体以较强压实强溶蚀相为主,在三角洲平原水道、滨岸砂形成以Ⅱ类储层为主的优质储层分布区,这与第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关。同样,受强溶蚀作用影响,在三角洲平原区形成了Ⅲ类储层夹部分Ⅱ类和Ⅰ类储层的相对有利储层分布区,而在三角洲前缘由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砂岩粒度细,加之相对较强的压实改造,多形成Ⅲ类储层分布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