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监测资料在四川省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雷电监测资料的开发与应用,是雷电业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在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科技服务中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雷暴日分布与指定的统计区域有关,单位为:天数/一定区域内,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用10*10平方公里网格为标准统计区域,但这和现在的雷暴日计算方法有差异,目前我国以气象观测站听到雷声为统计依据,国外科学家研究,听力好的人可以听到20公里以外的雷声,听力不好的人连5公里处发生的雷电都听不到,另外也和雷声大小、背景噪声及传播路径上有无障碍有关,同时,我国目前基本是1个行政县设1个气象观测站,可以依县级行政区域为雷暴日统计单位。依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来的结论相差很大。在四川地区,仅仅凭借几个观测点来观测全省的雷暴日是远远不够的,且并不能保证观测员能听到所有的雷声。通常情况下,距离观测点l5km以内的雷电可以听到其雷声,超出此范围的雷电不能够被听到。也就是说,该指定区域的范围是以观测点为圆心,以l5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因此就产生了一定的观测误差。这里的雷声既包括云地闪发出的,也包括云内闪和云际闪发出的,并不能准确表征地面落雷的频繁程度。本文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四川省雷电监测资料中的地闪密度和电流幅值以及雷暴日统计分布等参数取代人工观测的雷暴日数进行评估,并以具体事例进行计算分析,分别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如按照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A计算地闪密度,与实际测量得出的地闪密度值有较大差异,对后面计算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进而确定该建筑物的防雷等级产生了影响。而利用雷电定位系统获得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用于评估评估建筑物所在区域SPD(电涌保护器)通流容量的选择,可使防雷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而通过对在建项目所在地区雷暴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在雷击风险评估中指导施工方合理安排工期,尤其是高空作业和弱电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时合理避开雷暴高发期和时段,避免因雷击引发的安全隐患。通过利用雷电监测资料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对提高防雷技术服务能力,提升防雷减灾服务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