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南段不同块体深部结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邓晓华田晓峰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地震学 ; 地壳结构 ; 构造演化 ; 分布特征
  •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TD8;TD3
摘要
本文利用得到的地震波组,采用多种一维方法(W-H方法、T2-X2方法和TF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初始分析处理,得到了一维地壳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在地壳表层约0-2.Okm是一个速度随深度加深而增大的强梯度层,地表速度为3.5一4.5km/s左右;川西高原基底较薄有2.Okm左右,几乎出露地表,而四川盆地内基底埋深相对较深,在3.0-5.Okm范围内,芦山以南名山县附近下方基底埋深较大,达到5.2km;川西高原地壳平均速度为6.26km/s,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为7.90-7.95km/s,四川盆地地壳平均速度为6.38 km/s,Pn波速度为8.0-8.O5km/s。可见,在同一深度位置盆地的地壳速度高于川西高原地壳速度约0.10km/s左右,呈现出地壳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C1, C2, C3, C4和M界面的深度分别为1O.Okm-12.5km, 16.8-21.Okm, 25.6-33.8km, 35.6-42.2km及42.2-62.5km,川西高原地壳厚度为55.0-62.Skm,四川盆地地壳厚度为42.0-5O.Okm,呈现出南薄北厚的特征。整体来看,莫霍面与基底界面大致呈镜像关系,在宝兴附近,界面的起伏变化相对较为剧烈,在两个块体耦合部位莫霍面显示出陡变加深的趋势,该处可能存在莫霍面错断,芦山地震就发生在莫霍面陡变带上。由于芦山地震区地下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强烈,断裂纵横交错,若要深入认识芦山地震区的构造背景,还需要在一维结构模型提供的参数条件下对资料进一步分析处理,求取二维地壳结构模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