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年来的丁文江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search Review on V.K.Ting in Recent 80 Years
  • 作者:宋广波
  • 英文作者:SONG Guang-bo;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丁文江研究 ; 述评 ; 跨学科研究
  • 中文刊名:JYXK
  •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5-25
  • 出版单位:晋阳学刊
  • 年:2018
  • 期:No.228
  • 语种:中文;
  • 页:JYXK201803002
  • 页数:6
  • CN:03
  • ISSN:14-1057/C
  • 分类号:12-17
摘要
全面回顾80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丁文江研究状况,是深入研究丁文江的基础性工作。丁文江研究之兴衰沉浮,与时代密切相联。战争及动荡的时局,是阻滞丁文江研究的主要因素。丁文江逝世后的前20年,对丁只有纪念而无专门研究。1950-1970年代,从事丁文江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台湾地区和海外的学者。进入1980年代后,研究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经几十年之积累,丁文江研究已经走完了起步阶段,下一步将通过新思路、新方法转入摸高探深的新阶段。
        
引文
[1]胡适.编辑后记[J].独立评论,总第188号,1936-02-16.
    [2]谢家荣.编后[J].地质论评,第1卷第3期,1936-06.
    [3]王鸿桢.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李敖.评介《丁文江的传记》[J].文星,第63期,1963-01-01.
    [5]胡适.丁文江的传记.校勘后记[M].台北胡适纪念馆印行,1973.
    [6]丁文江与中国地质事业初创[J].北京档案史料,2005(4).
    [7]陈江.丁文江与徐霞客[J].地理研究,第5卷第1期,1986-03.后续研究则有朱亚宗.徐霞客是长江正源的发现者[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2).
    [8]马学良.增订《爨文丛刻》.序[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任继愈.彝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爨文丛刻》(增订版)[J].文献,1990(2).
    [9]李根良.丁文江对中国地质地理学的贡献[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4).沈颂金.丁文江与中国早期考古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0]高泳源.丁文江晚年的政治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2).
    [11]沈庆林.丁文江的政治思想[J].近代史研究,1993(5).
    [12]李卫平,周含华.丁文江政治思想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3]孔祥宇.丁文江政治思想探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5).
    [14]刘启峰,肖宁.丁文江任职淞沪总办浅议[J].史林,1996(1).
    [15]何汉威.史语所藏丁文江档案的收藏原委、编辑整理及史料价值举隅[J].古今论衡,2005(12).
    [16]李学通.丁文江留英学费考[J].历史研究,2009(6).
    [17]刘素芬.抗战之前统制经济的实践——以丁文江的棉纺织染实验馆为例[J].东北史地,2016(2).
    [18]韩琦.美国所藏丁文江往来书信(1919-1934)[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1).
    [19]张雷.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
    (1)1940-1948年,先后获得此奖的有:田奇瓗、李四光、黄汲清、尹赞勋、杨钟健。
    (2)自1938年起,先后获得此奖的有:吴大猷、许云樵、田汝康、陈省身等。
    (1)《地质论评》,1936年第1卷第1期,81-82页;黄汲清:《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编辑后记》。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丁文渊保管的这部分文献是下落不明的,学界常引此为憾事(可参谷小水:《少数人的责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9-10页)。这部分材料究竟归落何处?2008年,笔者访学于台北“中研院”,在近代史所档案馆发现了丁文江滇游人种见闻、旅滇日记、留英学费档案等材料,与此处所说丁文渊保存者极为吻合。这批材料,是香港张万里先生捐赠的(证据是吴大猷院长复张万里函,附后)。而丁文渊在1949年以后直到病逝是居住在香港的,因此笔者甚怀疑张万里捐赠的文献来自丁文渊,于是遍询丁氏后人:在丁家戚友中“,有无一位张万里先生”?但得到的回复都是否定的。因此,张捐赠的这批材料与丁文渊的关系,尚须进一步追查。附录吴大猷复张万里函:万里先生道鉴:周元燊先生来台,转来尊赠有关本院故总干事丁在君先生资料,其中包括滇游人种见闻、旅滇日记手稿以及当年办学文件等,均已妥收。除交由本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于该所“院史室”以供研究参阅外,特函奉达,谨对先生惠赠之盛意,敬致谢忱。祉颂道祺吴大猷敬启中华民国八十年十二月十六日(档号073-03-001)
    (2)《地质专报》,乙种第10号,1937年。
    (1)《地质论评》第3-4期,193页;黄汲清:《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编辑后记》。
    (2)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2册,黄山书社,1994年,306页;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前言》。
    (3)丁文渊:《梁任公先生年谱稿·前言》。
    (4)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前言》。
    (5)丁文江的七弟丁文治在乃兄逝世后有做此事的愿望,他曾有搜集《努力》《独立评论》上丁文江文章的打算,并拟“出一分类的文存或遗集”。(《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23册,270页)或许也因时局关系,此事不了了之。
    (1)张朋园为Charlotte Furth《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所写的书评,《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73年第1期。
    (2)黄汲清:《我国地质科学工作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夏湘蓉:《缅怀忠于发展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丁文江先生》(以上二文均收入《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黄汲清:《〈丁文江文集〉序》。
    (1)可参考郭颖颐、林毓生、高力克的研究。
    (1)研究报告载《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