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视域下董每戡剧史理论探微——以《〈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及《说“玉茗论剧”》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ong Meikan's Theaterical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ge:Dong's Critiques on Li Yu and Tang Xianzu
  • 作者:段金龙
  • 英文作者:DUAN Jinlong;
  • 关键词:董每戡 ; 剧史理论 ; 舞台视域 ; 戏剧观
  • 英文关键词:Dong Meikan;;theatrical history;;stage;;view of theater
  • 中文刊名:PWHY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Culture & Art
  •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8
  • 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研究
  • 年:2019
  • 期:v.12;No.47
  • 基金:信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董每戡戏剧学研究”(项目编号:902-1800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PWHY201901012
  • 页数:10
  • CN:01
  • ISSN:33-1355/J
  • 分类号:103-112
摘要
董每戡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曲史专家、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他坚持以"剧史家"的本分为中国戏剧做史,并形成了"以演剧为核心的舞台观"的剧史观,浓郁的舞台意识充分体现在他对剧史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中。以《〈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和《说"玉茗论剧"》为例,他通过阐释《笠翁曲话》、重视玉茗论剧进一步为其所倡导并坚持的戏剧史观做着鲜明的注脚。
        A playwright and renowned expert on theatrical history and theatrical theories, Dong Meikan started his theatrical studies from history, maintained a focus on performance, and had a strong sense of stage. He criticized Li Yu and Tang Xianzu's theatrical theories in two articles while insisting a historical view point in theatrical studies.
引文
[1]段金龙.埋头诂戏消长日,义不容辞岂惮劳——董每戡先生的古代戏剧研究及其影响[J].中华戏曲:第5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315.
    [2]董每戡.海沫集[M]//黄天骥,陈寿楠.董每戡文集(中).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程炳达,王卫民.中国历代曲论释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70.
    [5]黄天骥.《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序[M]//董每戡.《笠翁曲话》拔萃论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6]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3.
    [7]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董每戡.《笠翁曲话》拔萃论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李调元.雨村剧话[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0]徐渭.南词叙录[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6.
    [11]梁廷楠:曲话[M]//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9.
    [12]臧晋叔.元曲选: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13]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西厢记》论[M]//黄天骥,陈寿楠.董每戡文集(中),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0.
    [14]王实甫.西厢记[M].王季思,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董每戡.说剧[M]//黄天骥,陈寿楠.董每戡文集(上),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马必胜.南戏乡亲:董每戡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5:363.
    [17]焦循.焦循诗文集[M].刘建臻,点校.扬州:广陵书社,2008:843.
    [18]汤显祖.复甘义麓[M]//徐朔方,笺注.汤显祖诗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67.
    [19]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0]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M]//徐朔方,笺注.汤显祖诗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1]汤显祖.答吕姜山[M]//徐朔方,笺注.汤显祖诗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337.
    [22]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还魂记》论[M]//黄天骥,陈寿楠.董每戡文集(中).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6—447.
    (1)董每戡于1959年完成的《〈笠翁曲话〉论释》(总计二十万字),在1966年9月6日未逃脱“文革”浩劫,与《中国戏剧发展史》(总计五十余万字)、《三国演义试论》(总计二十余万字)、《明清传奇选论》(三篇,约八万字)等著作一起被长沙市第三中学“红色政权保卫军”抄走,因《〈笠翁曲话〉论释》的两节《李笠翁论戏剧结构》和《李笠翁论戏剧文采》寄给兄弟董辛名而幸存,故此两篇收录于由黄天骥、陈寿楠编辑《董每戡文集(中)》(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的《海沫集》中。2002年夏,董每戡之子董苗意外发现《〈笠翁曲话〉论释》其余遗稿,有《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演习部》和《〈笠翁曲话〉拔萃论释》的《前言》《后记》,其中《前言》为1974年补写。这样一来,加上先前幸存的两篇,便构成了董每戡所著的完整版《〈笠翁曲话〉拔萃论释》,2004年5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又被收录于由陈寿楠、朱树人、董苗编辑的《近现代温州学人书系:董每戡集》(第一卷),2011年5月由岳麓书社出版。
    (1)体现在汤显祖的各种题词、书信,甚至连《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这样的专论中的戏曲见解与戏曲理论也长期未被重视。比如《宜黄县戏神清源祖师庙记》未被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收录。直至后来,俞为民、孙蓉蓉主编的《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600—617页)予以收录,这为学者们进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叶长海先生将各家意见大致归类为三种:第一种是合论,即把四者合为一体来理解;第二种是分论,即把四者分而论之;第三种为“戏曲应该以内容(意和趣)、风格和精神(神和色)为主。因此,在兴到时,或者有了好句子的时候,就不顾九宫和四声”。参见参考文献[19],第1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