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城市平民的兴起与秦末战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ise of King from Town Alley:The Rise of Town Civilian and the War in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
  • 作者:何一民 ; 冯剑
  • 英文作者:Heng Yimin;Feng Jian;
  • 关键词:秦末起义 ; 平民 ; 城市变迁
  • 英文关键词:uprising in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civilian;;the change of city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四川大学城市史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
  • 出版日期:2017-02-25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7
  • 期:No.436
  •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城市通史编纂”(12AZD083)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702002
  • 页数:9
  • CN:02
  • ISSN:41-1016/K
  • 分类号:22-30
摘要
秦末战争为农民起义的说法,值得商榷。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王迹之兴,起于闾巷。"考诸秦末起义各路豪杰,其领导群体大多是来自城市中的中下层平民,而非农民,即使是陈胜也非农民。秦末起义的领导群体之所以"起于闾巷",是与先秦时期城市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的。春秋战国至秦,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上的礼崩乐坏,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功能性质都发生了变迁。城市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士成为城市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城市下层社会的各色平民也在城市的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秦朝统一后,加强了对城市社会的控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末起义的爆发和秦朝政权的速亡。秦末起义是一场发生在城市社会中以反抗暴政为号召的权力转移战争,改变了夏、商、周权力更替的模式,开启了"平民"可以建立王朝的时代。
        It's debatable the war in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 was a peasant uprising.Si Maqian in Shih Chi pointed that the rise of king from alley.Based on that,people could find that most of the leaders in uprising in the end of the Qin Dynasty came from the lower civilians instead of farmers,even Chen Sheng was not an exception.The reason for the phenomenon discussed above w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pre Qin period.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dynas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and political breakdown,the number,size and function of city had changed.The city life also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businessmen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life,the lower class began to play roles political life.After the Qin's unity,the ruler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f the city society,and at the same time,intensified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which led to the fall of the Qin dynasty.The uprising in the Qin dynasty happened in city,thus changed the pattern of traditional power substitution,and in the new pattern the ordinary civilian can establish a dynasty.
引文
(1)夏增民:《秦末战争性质异说---兼论楚、汉分封问题》,《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4~20页。
    (2)《史记·陈涉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49页。注一《索隐》:“韦昭云属颍川,《地理志》云属汝南。不同者,按郡县之名随代分割。盖阳城旧属汝南,(史迁云)今为汝阴,后又分隶颍川,韦昭据以为说,故其不同。他皆放此。”《正义》:“即河南阳城县也。”注二《索隐》:“夏音贾。韦昭云:‘淮阳县,后属陈。’”《正义》:“《括地志》云:‘陈州太康县,本汉阳夏县也。’”当代学者关于陈胜故里的说法主要有:颍川说,即河南登封县;汝南阳城说,分为河南商水县和平舆县两种;固镇县说,即安徽固镇县阳城;安徽宿县说;方城说,今方城境内的南阳阳城。参见魏嵩山:《陈胜故里新探》,《求索》1988年第3期,第121~122页。谭其骧:《陈胜乡里阳城考》,《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第147~149页。张耀征:《陈胜乡里阳城新考》,《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59~64页。齐克省:《陈胜生地阳城应在今固镇县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71~75页。杨钰侠:《陈胜里籍与身份探微》,《宿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22~24页。贺金峰:《陈胜故里方城考》,《开封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5页。这些考证利用了文献、考古等多种方法进行,但是,不论哪种说法,陈胜故里都是一座城市无疑,且为交通要冲,是地理位置重要的城市。陈胜出身问题与之相关,有贵族说、地方豪强说、迁徙闾左说以及贫苦农民说等。参见曾祥文:《陈胜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第52~55页。孟明汉、廖文俊:《关于陈胜出身问题的探讨》,《阴山学刊》1993年第2期,第46~54页。张天社:《陈胜出身及有关问题的考辨》,《唐都学刊》2012年第4期,第84~89页。学者主张陈胜乃下层人物为主流,但是陈胜是否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直接的证据,如果其身份为贵族、地方豪强或迁徙闾左则可以认为其在城市中生活。即使为贫苦农民也不能否定他生活在城市,因为汉代城市中是存在农民的,而且在乡村生活无法解释陈胜丰富的信息来源等问题,参考下文。
    (3)卢南乔:《“闾左”辨疑》,《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第71~74页。王子今:《“闾左”为“里佐”说》,《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63~69页。辛德勇:《闾左臆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147~151页。臧知非:《“闾左”新证---以秦汉基层社会结构为中心》,《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第41~46页。
    (1)臧知非:《“闾左”新证---以秦汉基层社会结构为中心》,《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第41~46页。
    (2)《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760页。
    (3)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版,第622页。
    (4)《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5)《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第2635页)韩王信是刘邦在打下阳城后找到的,由此可见,韩王信隐居于阳城的下层居民中。他所谓的闾巷,也应该是指在城市中的里门街巷。
    (6)《史记·项羽本纪》,第295页。注一《集解》:“《地理志》临淮有下相县。”《索隐》:“县名,属临淮。案: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正义》:“《括地志》云:‘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注六《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
    (7)《史记·留侯世家》,第2033页。注三《索隐》:“良既历代相韩,故知其先韩人。顾氏按:《后汉书》云张良出于城父,城父县属颍川也。”《正义》:“《括地志》云:‘城父在汝州郏城县东三十里。’”
    (8)《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2589页;《汉书·魏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45页。
    (9)《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2571页。注一《索隐》:“臣瓒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
    (1)《史记·张丞相列传》,第2675页。
    (2)《史记·高祖本纪》,第341页。注二《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曰:‘后沛为郡,丰为县。’”《索隐》:“按:高祖,刘累之后,别食邑于范,士会之裔,留秦不反,更为刘氏。刘氏随魏徙大梁,后居丰,今言‘姓刘氏’者是。”
    (3)《汉书·高帝纪》,第2页。
    (4)《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2591页。注一《正义》:“汉武更山阳为昌邑国,有梁丘乡。梁丘故城在曹州城武县东北三十三里。”
    (5)《汉书·黥布传》,第1881页。师古曰:“六,县名也。”
    (6)《史记·淮阴侯列传》,第2609页。
    (7)《史记·项羽本纪》,第298页。注八《集解》:“张晏曰:陈婴母,潘旌人,墓在潘旌。”《索隐》:“按:潘旌是邑聚之名,后为县,属临淮。”(《史记·项羽本纪》,第299页)
    (8)《汉书·陈胜传》,第1797~1798页。
    (9)《史记·项羽本纪》,第300页。《集解》:“亚父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居巢廷中有亚父井,吏民皆祭亚父于居巢廷上。长吏初视事,皆祭然后从政。后更造祠郭东,至今祠之。”(《史记·项羽本纪》,第326页)
    (10)《汉书·陈平传》,第2038页。
    (11)《汉书·郦食其传》,第2105页。
    (12)(13)《史记·萧相国世家》,第2013、2021页。
    (14)《史记·魏豹卢绾列传》,第2637页。
    (15)《汉书·樊哙传》,第2067页。
    (16)《汉书·王陵传》,第2046、2047页。
    (17)《汉书·周绁传》,第2088页。
    (18)《汉书·周昌传》,第2094页。
    (19)《汉书·任敖传》,第2098页。
    (1)《汉书·周勃传》,第2050~2051页。
    (2)《汉书·夏侯婴传》,第2076页。
    (3)《汉书·项籍传》,第1797页。
    (4)《史记·高祖本纪》,第350页。
    (5)《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2591页。
    (6)《史记·黥布列传》,第2597页。
    (7)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354页。
    (8)《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78页。
    (1)何一民:《中国城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2)参见《史记·货殖列传》,第3261~3270页。
    (3)苏轼:《东坡志林》卷5《游士失职之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页。
    (1)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43~258页。
    (2)参见《史记·货殖列传》,第3258~3280页。
    (3)参见《史记·吕不韦列传》,第2506~2510页。
    (4)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第122页。
    (5)参见《史记·孟尝君列传》,第2353~2355页。
    (1)(5)《史记·高祖本纪》,第344、341~350页。
    (2)《史记·项羽本纪》,第296页。
    (3)《史记·陈涉世家》,第1949页。
    (4)《史记·陈丞相世家》,第2052页。
    (6)《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2571页。
    (7)《史记·孔子世家》,第1947页。
    (8)《汉书·陈平传》,第2039页。
    (9)《史记·魏豹卢绾列传》,第2637页。
    (10)《史记·留侯世家》,第2034~2035页。
    (11)《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2705页。
    (12)参见《史记·高祖本纪》,第342~362页;《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42~262页。
    (1)参见《史记·项羽本纪》,第296~298页。
    (2)《汉书·陈平传》,第2038页。
    (3)《汉书·陈胜传》,第1785页;《史记·高祖本纪》,第350页。
    (4)《史记·淮阴侯列传》,第2609页。
    (5)《汉书·韩信传》,第1861页。
    (6)《汉书·栾布传》,第1980页。
    (1)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