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名实问题析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Analysis on Problem of the Name and Content of Marxist "National and Colonial Theory"
  • 作者:杨泰龙
  • 英文作者:Yang Tailong;
  • 关键词:列宁 ; 民族殖民地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共产国际
  • 英文关键词:Lenin;;"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theory";;Marxism;;Communist International
  • 中文刊名:MZYJ
  • 英文刊名:Ethno-National Studies
  • 机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出版日期:2016-11-25
  • 出版单位:民族研究
  • 年:2016
  • 期:No.224
  • 语种:中文;
  • 页:MZYJ201606001
  • 页数:12
  • CN:06
  • ISSN:11-1217/C
  • 分类号:4-14+126
摘要
学界在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研究上,不仅存在着理论提出者究竟是列宁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观点,在内容上还往往认为该理论只是指导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民族革命运动的理论,而忽视了其中的民族问题理论。实际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这一名称及其内容,均与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上所提交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分不开,应以列宁为该理论提出者。列宁所拟提纲初稿中,既包括殖民地的民族问题,也包括非殖民地的民族问题,在非殖民地的民族问题被忽视的前提下,将其余内容称为"殖民地理论"或"殖民地民族问题理论"更为准确。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n study of "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theory",there is a long standing contradiction that proposer is Lenin or Marx-Engels.Furthermore,the theory is generally supposed to guid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in the colonial and semi-colonial countries and regions.In reality,the name and content of "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theory" can not be differentiated from Draft Theses on National and Colonial Questions submitted by Lenin for the second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so the proposer should be Lenin.In the draft theses,national questions in both colonial regions and non-colonial regions are included.Given the absence of national questions in non-colonial regions,it is more accurate to designate other content as "colonial theory" or "national questions theory in colonial regions".
引文
(1)华辛芝:《列宁的民族理论与实践---纪念列宁逝世72周年》,《世界民族》1996年第2期。
    (2)俞思念:《马克思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社科研究》1983年第1期。
    (3)在笔者所见有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关民族殖民地理论的研究中,并无人就“民族和殖民地问题”首次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但在具体论述中,不少学者均指向列宁为共产国际“二大”所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参见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1)胡运锋:《列宁民族殖民地学说与中共国际战略关系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周家彬:《灌输还是互动:中共初创时期革命理论转变的再认识》,《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4期。
    (3)张文琳、吕建云:《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4)[苏]格·季诺维也夫著,郑异凡、郑桥译:《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导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5)高媛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2页。
    (6)陈国新:《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的贡献》,《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7)田子渝、杨荣称其为“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张文琳、吕建云称其为“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参见田子渝、杨荣:《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与最初影响》,《江汉论坛》2010年第8期;张文琳、吕建云:《中共“一大”为何没有采纳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参见翟作君、郑本结:《共产国际对中国民主革命发展前途的认识探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9)季正矩、马方业指出,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罗易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补充提纲》“共同为共产国际制定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战略和策略”,在此基础上,季正矩、马方业称之为“共产国际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参见季正矩、马方业:《共产国际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认识及其政策演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10)朱新义:《略论马克思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思想与中国革命》,《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俞思念:《马克思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社科研究》1983年第1期。
    (2)参见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安徽大学政治学系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3)陈水林:《毛泽东对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浙江经专学报》1993年第1期。
    (4)田子渝、杨荣:《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传入我国的时间与最初影响》,《江汉论坛》2010年第8期。
    (5)参见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6)杨兴华:《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伟大贡献》,《科学与教学》1960年第Z1期。
    (7)参见陈安:《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0-54页。
    (1)参见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2)胡运锋:《列宁民族殖民地学说与中共国际战略关系解读》,《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3)李恬:《关于马克思主义殖民地民族问题思想的新认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S1期。
    (4)杨兴华:《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问题的伟大贡献》,《科学与教学》1960年第Z1期。
    (5)冯永之:《照亮中国革命航道的灯塔---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宁波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6)施祖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根本道路---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国际问题研究》1960年第5期。
    (7)参见司虎春、刘诚:《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我党民主革命纲领---为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而作》,《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8)参见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9)参见刘玉遵:《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战略思想的光辉胜利---读列宁为1920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提纲和报告》,《中山大学学报》1960年第4期;沙健孙:《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等文献札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2期。
    (1)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123页。
    (2)参见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内部发行1985年第二次印刷,第274页。
    (3)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第226页。
    (4)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42页。
    (1)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9卷,第163、164页。
    (2)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0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3)陈独秀:《列宁主义与中国民族运动》,《新青年》第1号,1925年,第48页。
    (4)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22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5页。
    (5)梁守德:《列宁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的斗争》,《史学月刊》1982年第6期。
    (6)[新西兰]道夫·宾:《列宁与斯内夫利特殖民地革命理论在荷属东印度与中国的起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81页。
    (7)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22卷,第268页。
    (8)具体内容参见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9)[苏]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布哈林文选》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10)《关于对各“社会主义”派别和对伯尔尼代表会议的态度的决议》,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2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
    (11)列宁:《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7页。
    (12)斯大林:《关于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第550页。
    (13)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斯大林全集》第5卷,第42页。
    (1)[新西兰]道夫·宾:《列宁与斯内夫利特殖民地革命理论在荷属东印度与中国的起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8辑,第484页。
    (2)罗易在其回忆中指出,将1919年3月的会议作为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载入史册,“是一个错误的叫法”,“除了俄国人之外,只有三十二个代表参加,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代表任何国家的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运动”。为此,罗易认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才“建立了这样一个起了世界革命组织者作用的国际性组织”。参见[印度]M.N.罗易著、山东师范大学院外文系等译:《罗易回忆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12、313页。
    (3)何云庵:《共产国际东方战略再探讨》,《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164页。
    (2)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9卷,第70、71页。
    (3)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0卷,第226页。
    (4)参见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127页。
    (5)李爱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4页。
    (6)参见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0卷,第252页。
    (7)[苏]阿·列兹尼柯夫著、宋洪训译:《列宁对共产国际二大罗易〈补充提纲〉的修改》,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7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283页。
    (1)《罗易在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127页。
    (2)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0卷,第217页。
    (3)《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召开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通知》,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0卷,第3页。
    (4)在共产国际“三大”上,倾向东方的代表对会议限制讨论东方问题的时间表示不满,主席柯拉罗夫在发言中指出,“这无关紧要,因为这个问题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已经十分认真地讨论过,并且公布了殖民地问题提纲”。此一说法表明,共产国际的“东方问题”实质上是承接共产国际“二大”上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更确切地说是“殖民地问题”的延续。参见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2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9页。
    (5)[苏]拉狄客著、华林译:《列宁》,《新青年》第1号,1925年4月22日,第26页。
    (6)《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其派驻中国南方代表的指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卷,第324页。
    (7)一鸿译:《东方问题之题要》,《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15日,第76页。
    (8)《东方问题之题要》即现今所称《东方问题指导原则》。参见《东方问题指导原则》,王学东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35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7页。
    (1)杨须爱:《马克思主义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2)陈安在其著作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为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彻底解决,指明了唯一正确的根本道路:推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一切剥削阶级”。此种根本道路显然是从共产主义社会的抽象取径上着眼,而非解决殖民地问题的具体策略。陈安:《列宁对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第53页。
    (3)恩格斯:《流亡者文献》,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242页。
    (4)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9卷,第164页。
    (5)参见瞿秋白:《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改译)》,《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09页。
    (1)[苏]布哈林:《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布哈林文选》上册,第183页。
    (2)李大钊在共产国际“五大”上发言指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拟定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决议。从那时起,东方各国共产党便依照这一决议的原则进行了斗争”。参见李大钊:《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6页。
    (3)赵世炎:《列宁主义之理论与实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