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中“碎片”与“碎片化”问题再检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Further Review of “Fragment” and “Fragmentation” in Historical Research
  • 作者:李先明 ; 李莹
  • 英文作者:Li Xianming;Li Ying;
  • 关键词:历史研究 ; 碎片 ; 碎片化 ; 总体史
  • 英文关键词:historical research;;"fragment";;"fragmentation";;a general history viewpoint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80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6020
  • 页数:6
  • CN:06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50-155
摘要
"碎片"研究是"碎片化"问题产生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两者不能等同。"碎片"研究未尝不可,而将"碎片"与"整体"割裂开来、"见树不见林"的"碎片化"倾向则不可取。"碎片"之于历史研究不可或缺,故不去研究"碎片"就不会出现"碎片化"问题的假说难以成立。因之,化解"碎片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研究"碎片",而是要融入史学的思维,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的"碎片"去研究。至为关键的是,治史者在研究具有"历史意义"的"碎片"时,务必秉持与"总体史"会通的理路,如此方能切实克服为"碎片"而"碎片"的"碎片化"倾向。
        The study of "Fragment"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phenomenon of the "fragmentation",while the "fragmentation"is not necessari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Fragment"study.The two are a concept of both close and differentiated. The"Fragment"is indispensable to historical research,But not all "fragments"are worth studying. Therefore,the key to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fragmentation"is not whether to study "Fragment",but to choose "meaningful""Fragment"to study. It is crucial that historians in possess of "fragment"along with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hould hold a "general history"viewpoint,so that they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fragmented tendencies of "Fragmentation".
引文
(1)关于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和“碎片化”问题,学术界的观点并不一致,甚至有的相互“打架”。如:高翔(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钱乘旦(北京大学历史系)、包伟民(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学典(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郭震旦(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等均对历史碎化问题提出了批评;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庆环(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等都认为,历史学是一种实证学科,需要碎化,但不能以碎化为目的;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笛(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历久系)、王玉贵(苏州大学社会学系)、行龙(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卫平(苏州大学社会学系)、于群(东北师范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则强调指出,“碎片化”根本不是个问题,不必过于担忧。相关文章参见韩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学术观点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笔谈》(上)(下),《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5期;张艳国:《章开沅先生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问题的理论贡献》,《江汉论坛》2015年第7期;钱乘旦《碎片化难免伤害历史学研究》,《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19年3月18日。
    (2)张秋升:《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应对》,《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3)李金铮:《整体史:历史研究中的“三位一体”》,《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
    (4)李长莉:《“碎片化”:新兴史学与方法论困境》,梁景和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76页。
    (5)张海荣:《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
    (6)[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70、235、240、241页。
    (7)钱乘旦:《碎片化难免伤害历史学研究》,《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19年3月18日。
    (8)梁启超:《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9)章太炎:《历史之重要》,马勇编:《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3页。
    (10)冯尔康:《深化与拓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1)韩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争辩与思考——“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研讨会”学术观点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罗志田:《非碎无以立通:简论以碎片为基础的史学》,《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1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页。
    (14)张鸣:《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序言”,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15)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河北学刊》2004年第6期。
    (16)[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17)[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1页。
    (18)转引自池子华、郭进萍《反思社会史的双重面向——以社会史碎片化问题为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9)[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彭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20)转引自郑清坡《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整体观念》,《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21)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22)严耕望:《治史三书:治史经验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24)杨念群:《整体”与“区域”关系之惑——关于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5)行龙:《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26)毕苑:《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