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五四鲁迅”:思想革命与文化政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u Xun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deological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 作者:邱焕星
  • 英文作者:Qiu Huanxing;
  • 关键词:“后五四鲁迅” ; 思想革命 ; 国民革命 ; 文化政治 ; 文学政治
  • 中文刊名:SDSK
  •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山东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87
  • 语种:中文;
  • 页:SDSK201907007
  • 页数:9
  • CN:07
  • ISSN:37-1053/C
  • 分类号:45-53
摘要
"后五四鲁迅"并非只是消极退隐,还有着积极进取的一面,他在1925年创办《莽原》,重启思想革命,之后在参与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等国民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打破了"五四"时期"文化"与"政治"割裂的状态,创造了"文化政治"的新思想革命形态和新知识阶级参与方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拥有革命文化领导权的"时代的战士"。但是,"文化政治"模式消解了思想革命的文化优先性和知识阶级主体性,导致鲁迅最终转向了以文学本体性和革命同路人为支撑的"文学政治"模式,因而"后五四鲁迅"的贡献就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创造了两种分别适应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的新思想革命形态:"文化政治"与"文学政治"。
        
引文
①鲁迅:《〈自选集〉自序》,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页。
    ②三种看法的代表分别是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上海《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廖久明(《“五卅运动”与“五四后思想革命”的夭折》,《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程凯(《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鸣銮(余鸣銮):《欢迎鲁迅先生》,《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27日。
    (1)鲁迅:《通讯》,《猛进》第3期,1925年3月20日。
    (2)鲁迅:《通讯》,《猛进》第3期,1925年3月20日。
    (3)鲁迅:《通讯》,《猛进》第5期,1925年4月3日。
    (4)冯玉祥:《我的生活》(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6、404页。
    (5)《汪精卫为北京党务致戴季陶、廖仲恺函》,载《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6)《柏经狄三、四月份工作报告》,载《北京青年运动史料(1919—1927)》,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06页。
    (7)轩:《一年来国内定期出版界略述》,《唐山》旬刊第3期,1925年12月21日。
    (8)陈夔龙:《梦蕉亭杂记》(第2卷),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版,第 68 页。
    (9)《清帝迁出皇宫之理由》,《顺天时报》1924年11月6日。
    (10)胡适:《胡适致王正廷(稿)》,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8页。
    (11)开明(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12)刘复:《巴黎通信》,《语丝》第20期,1925年3月30日。
    (13)鲁迅:《忽然想到(三)》,《京报副刊》,1925年2月14日。
    (14)鲁迅:《〈华盖集〉题记》,《莽原》半月刊第2期,1926年1月25日。
    (15)具体过程参看邱焕星:《错位的批判:鲁迅与“青年必读书”论争》,《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16)鲁迅:《通讯》,《猛进》第5期,1925年4月3日。
    (17)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载《高长虹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
    (18)鲁迅:《致许广平》(八),1925年3月31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19)《新刊介绍》,《晨报·文学旬刊》,1924年12月5日。
    (20)鲁迅:《致李霁野》,1925年2月17日,载《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21)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上海《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22)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载《高长虹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5页。
    (23)鲁迅:《致许广平》(八),1925年3月31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24)鲁迅:《〈华盖集〉题记》,《莽原》半月刊第2期,1926年1月25日。
    (25)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26)鲁迅:《致许广平》(十七),1925年4月28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27)[日]厨川白村(鲁迅译):《现代文学之主潮》,《民众文艺周刊》第6号,1925年1月20日。
    (28)成仿吾:《学者的态度——胡适之先生的〈骂人〉的批评》,《创造季刊》第1卷第3期,1922年12月。
    (29)鲁迅:《致许广平》(八),1925年3月31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30)鲁迅:《通讯(复吕蕴儒)》,《豫报副刊》,1925年5月6日。
    (31)高长虹:《批评工作的开始》,上海《狂飙》周刊第6期,1926年11月14日。
    (32)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上海《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33)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载《高长虹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34)高长虹:《不装腔作态》,上海《狂飙》周刊第1期,1926年10月10日。
    (35)冥昭(鲁迅):《春末闲谈》,《莽原》周刊第1期,1925年4月24日。
    (36)鲁迅:《灯下漫笔》,《莽原》周刊第5期,1925年5月22日。
    (37)张目寒:《绅士与狐》,《莽原》周刊第2期,1925年5月1日。
    (38)长虹:《新文学的希望》,《莽原》周刊第5期,1925年5月22日。
    (39)章衣萍:《章衣萍致鲁迅》,载《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40)鲁迅:《致许广平》(二十九),1925年6月13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41)《陈翰笙谈〈现代评论〉周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2期。
    (42)周鲠生:《爱国运动》,《现代评论》第2卷第45期,1925年10月17日。
    (43)燕树棠:《教员与学风》,《现代评论》第2卷第41期,1925年9月19日。
    (44)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45)鲁迅:《答KS君》,《莽原》周刊第19期,1925年8月28日。
    (46)鲁迅:《这回是“多数”的把戏》,《国民新报副刊》,1925年12月31日。
    (47)胡适:《胡适致鲁迅、周作人、陈源(稿)》,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8页。
    (48)张克昌:《读了〈闲话的闲话之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的三言五语》,《晨报副刊》1926年2月3日。
    (49)西林(丁西林):《“臭绅士”与“臭架子”》,《现代评论》第3卷第66期,1926年3月13日。
    (50)鲁迅:《致杨霁云》,1934年5月22日,载《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51)石原皋:《闲话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52)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53)霉江:《通信》,《莽原》周刊第20期,1925年9月4日。
    (54)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载《高长虹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5页。
    (55)冬芬(董秋芳):《读过〈莽原〉》,《京报副刊》1926年3月6日。
    (56)朱岳峙:《他为什么选他们》,《京报副刊》1926年2月21日。
    (57)高长虹:《旧事重提》,《狂飙》周刊第2期,1926年10月17日。
    (58)《狂飙社出版物预告》,《北新周刊》第5期,1926年9月18日。
    (59)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上海《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60)高长虹:《批评工作的开始》,《狂飙》周刊第6期,1926年11月14日。
    (61)高长虹:《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上海《狂飙》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7日。
    (62)高长虹:《一点回忆——关于鲁迅和我》,载《高长虹全集》(第四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页。
    (63)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载《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23、819页。
    (64)鲁迅:《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国民新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1926年3月12日。
    (65)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66)荆有麟:《送鲁迅先生(续)》,《世界日报副刊》,1926年8月25日。
    (67)[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0页。
    (68)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第2卷第3号,1916年11月1日。
    (69)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70)陈独秀:《一九一六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71)胡适:《我的歧路》,《努力周报》第7期,1922年6月18日。
    (7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73)林语堂:《林语堂自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74)[法]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
    (7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2、187页。
    (76)鲁迅:《致李秉中》,1926年6月17日,载《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8页。
    (77)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78)鲁迅:《在钟楼上》,《语丝》第4卷第1期,1927年12月17日。
    (79)鲁迅:《致许广平》(八十),1926年11月7日,载《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页。
    (80)[日]山上正义:《论鲁迅》,载《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1977年11月。
    (81)鲁迅:《怎么写——夜记之一》,《莽原》半月刊第18、19合刊,1927年10月10日。
    (82)鲁迅(林霖记):《读书与革命——中山大学开学演讲词》,载《鲁迅在广东》,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122页。
    (83)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黄埔生活》第4期,1927年6月12日。
    (84)鲁迅:《通信》,《语丝》第151期,1927年10月1日。
    (85)鲁迅:《通信(复Y先生)》,《语丝》第4卷第17期,1928年4月23日。
    (86)鲁迅:《答有恒先生》,《北新》周刊第1卷第49、50期合刊,1927年10月1日。
    (87)有恒(时有恒):《这时节》,《北新》周刊第1卷第43、44期合刊,1927年8月16日。
    (88)鲁迅:《答有恒先生》,《北新》周刊第1卷第49、50期合刊,1927年10月1日。
    (89)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载《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90)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载《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一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28页。
    (91)鲁迅:《我和〈语丝〉的始终》,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9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载《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93)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94)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
    (95)鲁迅:《在钟楼上》,《语丝》第4卷第1期,1927年12月1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