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的艺术主体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Artistic Subject of Chinese Aesthetics
  • 作者:杨春时
  • 英文作者:Yang Chunshi;
  • 关键词:中华美学 ; 审美主体 ; 文品 ; 人品 ; 灵感
  • 中文刊名:DDWT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机构:四川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31 11:18
  • 出版单位:当代文坛
  • 年:2018
  • 期:No.242
  • 语种:中文;
  • 页:DDWT201806003
  • 页数:9
  • CN:06
  • ISSN:51-1076/I
  • 分类号:14-22
摘要
对审美主体的研究是中华美学的重要内容。中华美学特别是儒家美学认为,审美主体决定着审美对象的创造,文品决定人品,文品与人品一致。这种观念得到了"文气说"的论证。这种观念有其合理性,但也遮蔽了文品与人品的区别,它源于审美个性对现实个性的超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回归自然天性的真人。在传统社会后期,儒道美学思想合流,审美个性与现实个性分离,涌现了"真情"说(徐渭)、"童心"说(李贽)、"至情"说(王夫之)、"性灵"说(袁宏道、袁枚)等。中华美学重视审美主体的修养,提出了"养气说"。同时,中华美学也从主体角度探索了审美的动因,认为审美源于人的"天性",起于"发愤",生于"感物"。与西方美学的"天才论"不同,中华美学更重视后天的修养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这与中华美学不是主体论而是主体间性论,认为天人合一才是灵感的根源。
        
引文
(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版,第1526页。
    (2)袁枚:《小仓山房诗集》,《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页。
    (3)《二十七松堂文集》卷四,《刘五原诗集序》,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4)严可钧辑:《全宋文》卷十九,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赠弟士龙诗序》,见《四部丛刊》本《陆士龙文集》卷三所附《兄平原赠》。
    (6)《感物赋序》,中华书局影印本《全宋文》卷二六。
    (7)萧统:《答晋安王书》,中华书局影印本《全梁文》卷二十。
    (8)洪亮吉:《北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9)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