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研究的主体性觉醒与省思:1978—2018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ubjective Awakening and Reflection in Chinese Human Rights Research(1978-2018)
  • 作者:赵树坤 ; 毛奎
  • 英文作者:Zhao Shukun;Mao Kui;
  • 关键词:阶级话语 ; 中西之争 ; 主体性 ; 发展权话语 ; 人权研究
  • 中文刊名:HDZX
  • 英文刊名:ECUPL Journal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1-20
  • 出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22;No.122
  • 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权向度”(项目号18SKSJ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DZX201901010
  • 页数:13
  • CN:01
  • ISSN:31-2005/D
  • 分类号:104-116
摘要
从1978到2018年,中国人权研究从"姓资姓社之争"到"人权属性之争""人权主体之争""人权首要内容之争""主权与人权之争",在"批判西方"中逐步走向"对话西方";进而到以发展权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和话语的自主塑造。这是人权研究逐步摆脱阶级话语,克服中西话语对抗,艰难确立中国人权研究主体性自觉的演进过程,也是人权研究"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和研究方法的建构与解构过程。今后的人权研究仍要极力关注: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相互交织;"引介移植"与"自主塑造"的辩证;抽象演绎与具体人权研究互为犄角;人权话语与叙事研究的创新。
        
引文
[1]汪晖:《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参见晨曦:《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载《理论参考》2008年第7期。
    [3]参见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332页。
    [4]参见《“人权”不是无产阶级的口号》,载《北京日报》1979年3月22日第1版;《“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载《文汇报》1979年4月8日;肖蔚云等:《马克思主义怎样看“人权”问题》,载《红旗》1979年第5期。
    [5]参见晨钟:《国内报刊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综述》,载《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
    [6]参见林榕年、张晋藩:《谈人权问题》,载《学习与探索》1980年第1期。
    [7]蓝瑛:《“人权”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吗》,载《社会科学》1979年第3期。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页。
    [9]参见陈荷夫:《人权问题浅议》,载《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4期;棨桦:《不能抽象地讲人权》,载《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10期。
    [10]参见徐炳:《人权理论的产生和历史发展》,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
    [11]参见[法]让·里弗罗:《法国法律上对人权的宪法保障》,王名扬译,载《法学译丛》1979年第3期。
    [12]参见刘靖华:《论美国里根政府的人权外交》,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第10期。
    [13]参见王德禄、蒋世和:《人权宣言》,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4]如,秦英君:《人权派政治思想浅析》,载《史学月刊》1986年第6期;宫永康、刘文著、孙有才:《浅论人权派的政治思想》,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李秀忠:《人权派的政治主张》,载《成都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15]如,陈祖为:《儒家人权观》;[美]萨尼·突维斯、吕丽红:《儒学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一种历史与哲学的观点》;郭颖颐:《做人与人权》。以上论文均收录于国际儒学联合会会议论文集《国际儒学研究》(第六辑)。
    [16]汪:《人权理论禁区是怎样突破的》,载《百年潮》2004年第5期。
    [17]参见董云虎:《人权观是有阶级性的》,载《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
    [18]童之伟:《人权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法学评论》1993年第1期。
    [19]陈新夏:《论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20]参见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21]参见刘军宁:《人权的普遍性及其反调》,载《开放时代》1998年第6期。
    [22]信春鹰:《国际人权问题热点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23]参见刘升平:《1996年来法理学研究评述》,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1期。
    [24]参见李步云:《论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25]徐显明:《对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文化之解析》,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6期。
    [26]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朱伟一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7]如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集体人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些人或一些国家的利益上的要求,集体人权观可能会过分强调社会责任,有被政府滥用的可能。参见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28]参见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5期。
    [29]参见陆德山:《也谈人权的主体》,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
    [30]参见张文显:《人权·权利·集体人权--答陆德山同志》,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31]参见徐显明:《人权主体之争引出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32]参见徐显明:《文化与人权的主体》,载王家福等主编:《人权与21世纪》,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9页。
    [33]参见徐显明、曲相霏:《人权主体界说》,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34]参见李步云:《人权的两个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李步云:《迈向法治新时代--我的治学理念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1-254页。
    [35]参见[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页。
    [36]张永和:《全面正确理解人权概念、人权话语以及话语体系》,载《红旗文稿》2017年第14期。
    [37]杜钢建:《首要人权与言论自由》,载《法学》1993年第1期。
    [38]参见郭道晖:《人权理论的困惑与质疑--关于人权、主权、生存权诸问题的探讨》,载《岳麓法学评论》2001年第2卷。
    [39]参见郭道晖:《政治权利与人权观念》,载《法学》2003年第9期。
    [40]参见徐显明:《人权建设三愿》,载《人权研究》(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41]参见常健、赵玉林:《关于人权普遍性的学科间争论》,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2]参见杨立新:《人权与国家主权》,载《党政干部学刊》1991年第6期。
    [43]张光博:《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几个问题》,载《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4期。
    [44]参见孙国华主编:《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114页。
    [45]吕世伦:《人权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读〈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载《兰州学刊》1994年第5期。
    [46]参见李林:《国际人权与国家主权》,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
    [47]参见李步云、王修经:《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4期。
    [48]参见董云虎:《论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关系--兼驳“人权高于主权”谬论》,载《求是》2000年第6期。
    [49]梁守德:《冷战后国际政治中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
    [50]参见周永坤:《全球性时代的人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51]详见杨泽伟:《论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6期;阮建平:《全球化进程中的主权与人权》,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吕世伦、薄振峰:《论人权的几个对应范畴》,载《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第1期;郭道晖:《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52]参见[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53]参见董云虎:《“人权”入宪,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载《人权》2004年第2期。
    [54]周尚君:《中国法学的话语流变考略》,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5期。
    [55]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6]参见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6页。
    [57]参见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8]参见罗艳华:《传统文化对东亚国家人权观的影响》,载《人权研究》(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李云龙、钱镇:《儒家文化与人权发展》,载《人权》2012年第5期;张丽清:《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5页。
    [59]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60]“冲击-回应”模式是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提出的一种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框架和模式,该模式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中国的文化一旦形成传统,就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发展,也不过是内部稍作调整,除非外来作用,否则中国难以跳出传统的窠臼。
    [6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62]如夏勇认为,人权概念虽然最早并不是出自中国,但人权所包含的人道精神和大同精神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不仅存在,而且相当丰富。牟宗三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已经包含着民主和人权的种子,且人权保障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李明辉同样认为,儒家传统中包含若干现代人权概念的思想资源。陈祖为撰文对儒家思想与人权相抵触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儒家思想虽与人权之间存在张力,但却没有不相容性。参见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湾学生书店1996年版,第387页;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陈祖为:《儒家思想与人权》,载《学术月刊》2013年第11期。
    [63]参见黄楠森、云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载《人权》2002年第5期;吴希忠:《中国人权思想史略--文化传统和当代实践》,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8页。
    [64]狄百瑞:《亚洲价值与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65]参见梁涛主编:《美德与权利--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学与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66]参见李云龙、钱镇:《儒家文化与人权发展》,载《人权》2012年第5期。
    [67]参见杜钢建:《〈论语〉四道与新仁学四主义》,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68]参见鞠成伟:《儒家思想对世界新人权理论的贡献--从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订立的贡献出发》,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孙平华:《〈世界人权宣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69]参见黄建武:《儒家传统与现代人权建设--以张彭春对〈世界人权宣言〉形成的贡献为视角》,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0]参见朱力宇:《〈世界人权宣言〉是多元文化融通的范本》,载《现代法学》2018年第5期。
    [71]张文显:《马克思主义与人权》,载《当代法学》1992年第2期。
    [72]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17页。
    [73]参见李林:《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年第7期;陈佑武:《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探析》,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秦正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实践》,载《学术界(月刊)》2010年第9期;冯颜利:《马克思主义人权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孙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63-71页。
    [74]李林:《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年第7期。
    [75]参见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页。
    [76]参见常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载《中国人权评论》(2013年第2辑),第1-3页;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2页;吴忠希:《中国人权思想史略》,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9页;汪进元等:《〈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实施保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9-36页;熊万鹏:《人权的哲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22-338页;孙强:《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载《理论探索》2010年第6期;广州大学人权理论研究课题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体系论纲》,载《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
    [77]参见习近平:《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17日第1版。
    [78]参见李步云:《发展权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载《人权》2015年第4期。
    [79]参见汪习根、涂少彬:《发展权的后现代法学解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80]参见常健:《以发展权为核心重构人权话语体系》,载《求是》2017年第14期。
    [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82]参见张永和:《发展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权利》,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0日第11版;谷春德:《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12页;何志鹏:《权利基本理论:反思与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6-180页;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292页;徐显明、齐延平:《中国人权建设制度的五大主题》,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第49、50页。
    [83]参见付子堂:《发展权与中国人权事业大发展》,载《人权》2017年第1期;罗豪才:《贯彻新理念推动新发展》,载《人权》2016年第3期。
    [84]张永和:《发展权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权利》,载《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0日第11版;齐延平:《论发展权的制度保护》,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85]郭道晖:《人权论要》,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158页。
    [86][美]安靖如:《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中文版序),黄金荣、黄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87]参见[美]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载《学术界》2010年第3期。
    [88]参见苏力:《中国法学研究格局的流变》,载《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
    [89]刘志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表达》,载《法律科学》201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