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一带一路”人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新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owards a Harmonious Diversified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New Thought Based on Anthropology of “One Belt One Road” and Build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作者:赵旭东
  • 英文作者:Zhao Xudong;
  • 关键词:和而不同 ; “一带一路”人类学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文刊名:SAGA
  • 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7 16:36
  • 出版单位:西北民族研究
  • 年:2019
  • 期:No.101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资助(项目批准号:18YYA01;项目名称: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再思考)
  • 语种:中文;
  • 页:SAGA201902004
  • 页数:13
  • CN:02
  • ISSN:62-1035/D
  • 分类号:29-41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种和而不是分。这是一种不同之和,"一带一路"之和,文化自觉之和,一种容器隐喻意义上的"鼎和五味"之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这样的一种"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契机,由此而呼唤一种"一带一路"的人类学,这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需。在此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去重新发现人类文化自身所拥有的互惠之和。
        
引文
[1]J.Murphy,Primitive Man:His Essential Quest.第8-9页。转引自:[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1986.51.
    [2][英]约翰·平德.联盟的大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15-216.
    [3]Talal Asad.Anthropology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Atlantic Highlands,N.J.:Humanities Press,1973.
    [4]James Clifford,and George E.Marcus.Writing Culture: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5]赵旭东.互惠人类学再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18,(7):106-117.
    [6]赵旭东.费孝通思想的关键词[J].读书,2018,(7):34-37.
    [7]罗士泂,赵旭东.文化的抵抗:美丽乡村建设的遭遇与反思[J].河北学刊,2019,(1):159-166.
    [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C]//方李莉.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费孝通晚年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85-121.
    [9]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12,(4):51-62.
    [10]Jane I.Guyer.“Translator’s Introduction:The Gift that Keeps on Giving”,in Marcel Mauss,2016,The Gift.Expanded Edition,selected,annotated,and translated by Jane I.Guyer,1-25,Chicago:Hau Books.P16.
    [11][英]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M].钟菲,译.杨照明,薄冰,校.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3.
    [12]Lionel E.Jensen.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Chinese Traditions and Universal Civilization.Durham:Durk University Press,1997.中文的评论可参见:刘笑敢.“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再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两种定向[C]//刘笑敢.中国哲学与文化:“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第五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60.
    [13]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蒋梦麟社会文谈[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54.
    [14]Yunxiang Yan.Doing Personhood in Chinese Culture:The Desiring Individual,Moralist Self and Relational Person[J].The Cambridge Journal of Anthropology,2017,Vol.35,No.2 Autumn,1-17.
    [15]于连.迂回与进入[M].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6]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M].赵旭东,孙珉,译.张跃宏,译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7]赵旭东.民俗的易感染性[J].民俗研究,2005,(2):5-28.
    [18]Marcel Mauss.The Gift.Expanded Edition,selected,annotated,and translated by Jane I.Guyer,Chicago:Hau Books.2016,P197.
    [19]Bronislaw Malinowski,Crimeand Customin SavageSociety.London:Routledge&KeganPaul.Ltd.1926,P26.
    [20]语出《论语·子罕》。引自夏剑钦.十三经今注今译(下)[M].长沙:岳麓书社,1994.1904.
    (1)此成语出自《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2)关于这一点,人类学家莫非的话值得引述:“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之所以相似,主要是由于所有的人们的脑子机构相同,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也相同。”28
    (1)这是以一种“联邦”观念而实现的从分散的欧洲而逐渐走向一体化欧洲的发展历程。最初的经济合作带来了理想的欧洲一体化目标的逐步实现。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了三个基于国家联盟的共同体,即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原子能联营。到了60年代则完成了关税同盟,实现了共同农业政策以及肯尼迪回合贸易谈判。70年代,美国、丹麦和爱尔兰都参加到共同体之中来。后来到1975年,便有了共同体自己的税收,欧洲议会也有权确定非强制性的经费使用。联邦特点在共同体后期日益突出,比如实行直选、建立外交政策合作(欧洲政治合作)以及欧洲理事会,创建欧洲货币体系并发展了工业政策。与此同时,共同体与世界诸国建立起了广泛的新联系,比如通过欧陆的欧洲自由贸易国以及洛美协定的联系,还有对于地中海国家的特惠制等等。到1992年要求完成的“单一欧洲法令”也进一步增加了共同体的力量,同时,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盟带来了结构基金的加倍,而东西德国在90年代的统一,直接推进了“马约”的签订,其中的经货联盟条款无形之中扩大了欧洲议会的权限。这是一种向着联邦制的欧洲联盟迈进之路,不断有新的欧洲国家加入其中,在半个多世纪里,一座“联盟的大厦”正在构筑之中。
    (1)我曾经提到过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五个关键词,即行、访、实、知、觉,其中最后一个便是“觉”。30
    (1)许慎的《说文解字》有释文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2)费孝通在其1988年香港中文大学“特纳演讲”(Tanner Lecture)上所作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发言的结尾处说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在这层次里,用个比喻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我愿意用这个图景鼓励自己和结束这篇论文。”32
    (1)在莫斯的《论礼物》一书中,动词rendre很重要,是指returned(返回)或者give up。1925年版导论部分的标题是:Du Don,et an particular de l’obligation a render les présents.此句话的本意是“至于礼物,特别是回礼的责任”(Of the Gift,and in particular of the obligations to return presents)。但是1954年那个翻译本径直翻译成为了“礼物与回礼”(Gifts and Return Gifts),而1990年的那个翻译本则将此翻译成为了“礼物,特别是返回它的责任”(The Gift,and Especially the obligation to return it)。
    (1)二十多年前,美国的历史学家杰森(Lionel E.Jensen)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叫《制造儒学》(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中国的哲学家不认同这本书,认为它是在极端地否定儒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但是如果正面去看此书,我们也许会反而从这位学者的批评中看到我们自身的力量或动力所在,我们可能面对整个世界,恰恰是制造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只能是制造出来的,不可能是设计出来的,是在实践之中不断去摸索和备于己身的。
    (1)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2)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本,而民人以食为天。”
    (2)蒋梦麟甚至区分理智宇宙和道的宇宙,前者更多地熟悉古希腊的世界和西方的科学精神,而后者则是跟基督教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中国的近现代世界也同样面临这样一种应对西方世界的知识追求和道德追求的困境,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如蒋梦麟所言:“年纪较大的一代忧虑宁静的道德乐园将被毁灭,惋叹太平盛世渐成过去,年轻的一代则为建筑新的知识之宫而竟日忙碌。”36
    (1)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2)《庄子·秋水》有云:“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