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常生活“桃源热”现象深层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奕帆 ; 高宇娟
  • 关键词:桃源 ; 意象 ; 文化
  • 中文刊名:WHXU
  • 英文刊名:Culture Journal
  • 机构:扬州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文化学刊
  • 年:2019
  • 期:No.103
  • 基金: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日常生活‘桃源热’现象深层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20180001)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HXU201905003
  • 页数:4
  • CN:05
  • ISSN:21-1545/C
  • 分类号:17-20
摘要
当今社会,"桃源"已由文人阶层抒发私情的意象载体,变为全民皆向往的共享文化意象,并从文学想象走向现实生活,依托桃源文化为核心的餐厅、农家乐、旅游度假村、旅游景点等经济业态正在不断兴起。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桃源文化机制的研究,对当代日常生活"桃源热"现象的呈现形态进行分析,以了解现代人在集体异化下所呈现的生存困境与共群意识。
        
引文
[1][3]黄少辉.桃源文化旅游探究——以常德桃花源为例[J].热带地理,2011,(1):88-92.
    [2]孙晓梅.陶渊明诗歌典型意义的文化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08.
    [4]白凯,陈楠,赵安周.韩国潜在游客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认知与行为意图[J].旅游科学,2012,(2):82-94.
    [5]金观涛.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J].二十一世纪,1990,(2):17-32.
    [6]徐赣丽.“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5-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