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的定义之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pute on the Definition of Micro Film
  • 作者:杨晓林
  • 英文作者:Yang Xiaolin;the Institute of Films,Tongji University;
  • 关键词:微电影 ; 电影短片 ; 视频片段 ; 电视栏目剧 ; 定义
  • 英文关键词:micro film;;short film;;video clips;;TV column plays;;definition
  • 中文刊名:MYSY
  • 英文刊名:Ethnic Art Studies
  • 机构: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7-02 14:19
  •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研究
  • 年:2019
  • 期:v.32;No.189
  • 基金: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项目“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项目批准号:2014JCJS008);同济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科研经费资助项目“中国微电影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MYSY201903014
  • 页数:7
  • CN:03
  • ISSN:53-1019/J
  • 分类号:125-131
摘要
微电影近几年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因为创作呈现"枝杈"交错、"野草"频生的状态,故命名上也很杂乱。就是对于被广泛认可的微电影定义的界定,也存在诸多争议。在与其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电影、电影短片、视频片段、电视栏目剧对比分析后,我认为微电影的定义应该是:时长少于60分钟(和大电影相区别),用数码设备摄制(与早期用胶片拍摄的艺术短片相区别),主要(首先)是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及移动设备上播放(和电视栏目片区别),具有电影属性(与一般记录性视频相区别)的视频短片。
        These days micro films spread across China.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intersecting "branches"and growing "weeds"are seen in the creation,the definition is chaotic. Disputes exist in the definition of micro films which is widely acknowledged. By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our relevant concepts,namely film,short film,video clip and TV column plays,we think that micro film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video clips that are:less than 60 mins( compared with big film),filmed with digital equipment( compared with the artistic films shot with films in the early age),mainly( firstly) played in the new media internet platform or mobile devices( compared with TV series),and with film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ordinary documentary).
引文
(1)2010年8月,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推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11度青春”系列;同年10月,新浪推出“四夜奇谭”系列;2010年底,网易推出“明星微电影”系列;5月,腾讯推出“美丽的梦”系列等。
    (2)重庆卫视率先对《经典电影》栏目进行改版升级,更名推出《星电影》,栏目的第三板块是对当下流行的数字电影和微电影进行赏析,这是微电影首次作为节目时段出现在电视栏目中。此后,除青海卫视的《幸福微剧场》、厦门卫视的《东娱微剧场》、陕西卫视的《华夏微电影》外,湖南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等也开辟有微电影栏目或剧场。
    (1)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新闻界》2011年第7期,第77页。
    (2)毕明:《所谓微电影》,《财经》(香港)2012年3月19日。
    (3)闵云霄:《微电影产业链已清晰,8集影片换亿元广告费》,《中国企业报》2012年10月30日。
    (4)骆育红:《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名作欣赏》2012年第30期,第159-160页。
    (5)倪祥保:《“微电影”命名之弊及商榷》,《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第60页。
    (6)参见:何晶、黄飞:《微电影和电影没关系》,《羊城晚报》2012年2月26日。
    (1)骆育红:《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名作欣赏》2012年第30期,第159-160页。
    (2)孙婧:《微电影的命名之难》,《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13第4期,第57页。
    (3)周再宇:《新浪:定义微电影的标准与方向》,《新营销》2012年第1期。
    (4)王燕子:《微时代的光影言语---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文艺评论》2012年第11期,第66页。
    (5)宋丽丽:《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思考》,《新闻界》2013年第4期,第60页。
    (1)区念中、杨德建等:《中国短片浪潮》,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尽管短片形态也出现了如科教短片、新闻短片、风光短片、城市形象片、企业宣传片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我认为这些不能算是电影短片,因为作为电影的主要因素---故事性在这些短片中常常是缺失的。
    (1)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发展》,《艺术评论》2012年第11期,第28-29页。
    (2)这里所言的短纪录片是指遵循电影表现手法,通过讲故事表达一定的主题的短视频;而不是以纯粹记录现场信息,不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目的短视频。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6540.htm。
    (4)于思奇:《微电影的火爆路》,《中国科学报》2013年1月11日。
    (5)魏钰钰:《微电影大爆炸》《城市画报》2012年第23期,第116-11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