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古风音乐”的文化意义、困境和出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Meaning, Problems and Fu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cient Style Music
  • 作者:董静姝
  • 英文作者:Dong Jingshu;
  • 关键词:古风音乐 ; 传统文化 ; 文化意义
  • 中文刊名:YUCB
  • 英文刊名:Music Communication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3-30
  • 出版单位:音乐传播
  • 年:2019
  • 期:No.40
  • 语种:中文;
  • 页:YUCB201901008
  • 页数:6
  • CN:01
  • ISSN:10-1064/J
  • 分类号:34-39
摘要
"古风音乐"作为当代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一种形态,在词曲上具有强烈的"复古""仿古"风格,又兼收并蓄其他音乐元素,在创作和传播上具有较高开放性。古风音乐对于承继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历史人物和了解历史事件,弘扬爱国情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寻求纯粹宁静的"慢生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该领域也存在公众误解、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市场机制失范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困境。未来,在坚持古风音乐文化理念、保证其创作传播活力的前提下,加强相关规范和引导,将推动古风音乐进一步健康发展。
        
引文
[1][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鲍磊译,杨渝东校,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
    [2][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马中红、杨长征主编《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胡疆锋著《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王耀华、杜亚雄编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周显宝、熊楚月《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音乐考察与研究》,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1期。
    [7]王爱苹《找寻歌声中的“完整自我”--由古风音乐谈自觉民族文化意识的苏醒》,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8]欧阳国婷、李雅欣《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载《文学教育》2015年第5期。
    [9]叶舒阳《异语并置,雅俗共赏--古风音乐歌词语言艺术探赏》,载《四川戏剧》2018年第2期。
    [10]薛冬艳《从网络传播到现场表演--中国当代“古风音乐观察与思考”》,载《音乐传播》2015年第1期。
    [11]柳犁《从古风音乐的兴起看传统音乐文化的回归与延续》,载《戏剧之家》2015年第11(下)期。
    [12]刘志昊、姜婷婷《古风音乐特点的亚文化解读》,载《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
    (1)以“网易云音乐”为例,该平台的歌单里专设“古风”这一类别,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10分,该类别中共计1169个古风音乐合集,其中,一个创建于2018年4月2日、名为“『武侠梦』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的合集,收听量已突破531万,收藏量将近9万,评论600余条,其他一些人气较高的合集收听量也动辄以十万、百万计。而在“酷狗音乐”上,搜索知名古风歌曲《倾尽天下》(“河图”版本),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30分,已有4.1万余条评论,其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风音乐作品评论量也动辄破百上千,乃至以万为单位计数。
    (2)以“墨明棋妙”团队微博主页(微博名“墨明棋妙原创音乐”)为例,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25分,其粉丝数量突破41万,最新发布的一条微博被转发137次,评论71条,点赞501次。以“河图”个人微博主页(微博名“正版河图”)为例,截至2018年7月17日23时24分,粉丝数量突破273万,当日最新发布的一条微博被转发351次,评论996条,点赞6718次。
    (1)(2)(3)参见马中红、杨长征主编《新媒介·新青年·新文化:中国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七章。另参见刘志昊、姜婷婷《古风音乐特点的亚文化解读》,载《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4期。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亚文化”有很多定义。有学者强调亚文化具有对主流文化的“政治抵抗”意味(比如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概念);也有学者主张,只要社会某一群体形成了与主流文化保持一定距离、具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种群体文化就可被称为“亚文化”(比如美国社会学者戴维·波普诺的亚文化概念)。就古风音乐而言,其并不存在或并不必然存在“政治抵抗”意味,因此本文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亚文化一词。
    (1)也有些圈内创作人谈过对“古风音乐”的理解,例如“墨明棋妙”团队中的Ediq曾说:“古风其实是一个概念、一个范畴,是一种有着务实性和画面感的能够表达怀古韵味的音乐风格”;团长“丢子”表示,其团队将古风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来表现音乐的魅力;等等。参见《古风流行相对论--“墨明棋妙”做客清华时代论坛》,载“清华新闻网”,2013年12月12日(截至2018年7月15日)。https://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4/2013/20131212101035640943800/20131212101035640943800_.html
    (2)参见欧阳国婷、李雅欣《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载《文学教育》2015年第5期。
    (3)比如由李叔同作词的著名歌曲《送别》,虽诞生于1915年,但笔者认为同样可被归类为古风音乐。
    (4)诸如《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等游戏及其衍生影视剧、《秦时明月》等动漫及其衍生影视剧,都极大激发了古风音乐的创作与流行。
    (5)以歌手河图的《长安李白》为例,其间奏部分就采纳了rap(说唱)这种形式。
    (6)比如河图的《寒衣调》直接“借用”日本歌手一青窈的《かざぐるま》曲调,HITA的《桃叶临渡》直接“借用”罗心洁的《江南之南》曲调。前文脚注提到的《送别》,也是借用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曲调。
    (7)在歌词创作上,诸如河图演唱的《永定四十年》《越人歌》就属于原创作品,由词作者独立填词;HITA的《屈子》就属于半原创作品,通篇化用楚辞;而HITA演唱的《水龙吟》、Winky诗演唱的《九歌·东皇太一》则分别直接以宋词《水龙吟·寿李长孺》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全文或部分为歌词,属于“引进”作品。
    (8)只要在表达上具有“古韵”,现代发生的事情同样能够被写入歌词。也即,对歌词题材本身的“时间点”并无特定限制。
    (9)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里论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10)诸如孤竹翊演唱的《蜀相》与河图、司夏演唱的《卫玠辞》,就是以诸葛亮、卫玠这些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平生遭际为原始材料,予以适当加工创作歌词。而《永定四十年》则是由词作者撰写了一个故事背景虚构的文案:“谢宣,字如晦,北魏承平年间人。生前无名,遗曲传世。永定四十年,满城皆唱《青衫旧》,有倜傥者闻而扼腕,恨不与宣生同时也。”(见此歌演唱者河图2016年2月4日17时58分发布的微博链接)但正史上并无谢宣其人其事。
    (1)比如,“墨明棋妙”乐团于2008年在杭州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登台演出,2012年在南京举办新年歌友会,2016年在北京鸟巢举办演唱会。
    (2)如上所述,化用既有古诗词也是一种颇受青睐的古风音乐填词方式。以《束竹令》(HITA演唱)为例,据网友统计,此歌中几乎句句歌词化用古诗词,包括但不限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春夜洛城闻笛》《行路难》、陶渊明《饮酒》、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南园》、苏轼《赤壁赋》、柳永《雨霖铃》,等等。
    (1)英国社会学家鲍曼对现代性给出极富创见性的诊断,揭示其“液态”特征。参见[英]齐格蒙特·鲍曼著《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鲍磊译,杨渝东校,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
    (2)参见《中国古风歌曲风靡全球千里之外触动歪果仁的灵魂!》,载“搜狐网”,2017年3月22日(截至2018年7月23日)。https://www.sohu.com/a/129788549_498158
    (1)在“酷狗音乐”中随手点开一首热门古风音乐的评论栏,总会看到这种声音。
    (2)当然,公众号精选留言区的评论多是被发布者筛选后的片面呈现,观点的原生态多少会打折扣。公众号文章作者可能(大量)排除支持古风音乐的评论,而刻意留下攻击古风音乐的评论。
    (3)比如古风歌《兰若词》是游戏《倩女幽魂Online》的主题曲,由墨明棋妙出品,“小爱的妈”原唱,后来娱乐明星刘亦菲作了翻唱。
    (4)比如《锦鲤抄》作曲被质疑抄袭《笹舟》的前奏和间奏,《我死我生》作词被质疑抄袭简媜的散文。此外,还存在如前文脚注所述的“借用”曲调。
    (1)笔者在北京、成都等城市的KTV点唱中,都发现大量热门古风音乐。其中河图、小曲儿、Winky诗、HITA等知名古风音乐人的代表作占了绝大多数。这些KTV并没有获得原创作者授权,所配图像有的也与音乐本身毫不相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