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方式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清末苏州府民间赈济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fferent Forms of Disaster Relief as a Resul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Civil Disaster Relief of Suzhou Prefec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 作者:段伟 ; 邹富敏
  • 英文作者:DUAN Wei;ZOU Fumin;Center for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ies,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清末 ; 苏州府 ; 赈济 ; 义仓 ; 灾荒
  • 英文关键词:the Late Qing Dynasty;;Suzhou Prefecture;;disaster relief;;charitable granary;;famine
  • 中文刊名:A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
  • 出版日期:2018-07-10
  • 出版单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2;No.23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70010、5JJD770009)
  • 语种:中文;
  • 页:ADZS201804015
  • 页数:8
  • CN:04
  • ISSN:34-1040/C
  • 分类号:121-128
摘要
清代的赈济制度越发完备,但很多制度仅流于纸面,各地执行力度不一,赈济方式也不一样。清末江苏省的饥荒越来越多,政府应顾不暇,民间赈济则兴起。在此背景下,苏州府的民间赈济措施依地域差别呈现两种类型——依托恒产的常规赈济与有针对性的临时赈济。说明即使在一府之内,也会因为各县的地理环境不同,社会经济情况各异,出现不同的灾荒应对方式。
        Disaster relief systems were increasingly complete in the Qing Dyansty. However,many systems were only reflected in paper and local governments enforced these systems differently and carried out disaster relief differently. Famine beca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cause the government could not cope with these disasters properly,civil disaster relief came into being. There were two kinds of civil disaster relief in Suzhou as a result of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i. e.,normal disaster relief relying on property and targeted temporary disaster relief. There could be different ways of disaster relief for counties within the same prefecture,due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引文
(1)余新忠:《清中后期乡绅的社会救济---苏州丰豫义庄研究》,《南开学报》1993年第3期;冯尔康:《论清代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权的关系》,《顾真斋文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刘宗志:《清代苏南义庄发展原因探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赵思渊:《道光朝苏州荒政之演变:丰备义仓的成立及其与赋税问题的关系》,《清史研究》2013年第2期;张坤:《明清以来苏州义庄浅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以晚清江南为中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2)吴滔:《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3)闫文博:《清代仓储制度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2期。
    (4)吴四伍:《清代仓储的经营绩效考察》,《史学月刊》2017年第5期。
    (5)康沛竹:《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
    (1)《照登刘岘帅奏折》,《申报》1899年2月6日,第2版。
    (2)《常昭闹荒始末纪》,《申报》1911年9月7日,第11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第十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6~115页。
    (4)《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第一册《凡例》:每石粮食合白银*两*钱*分等价格,整数为两,小数为钱、分。
    (5)王祖畬等纂:民国《太仓州志》卷7《赋役》,“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7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466页。
    (6)即谢家福。
    (7)(民国)谢行惠:《苏振函钞跋》,苏州博物馆编:《谢家福书信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234页。
    (8)《三丰等米行为采办平米预请给款事致苏商总会略》,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64页。
    (9)朱浒:《民胞物与:中国近代义赈(1876-1912)》,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5页。
    (10)端方:《为华洋义赈会派西人赴乡查放恐不妥事致吕海寰等电》,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电报,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微缩号:091-0637。
    (1)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187页。
    (2)《世宗皇帝实录》卷24,雍正二年九月甲辰条,《清实录》(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79页。
    (3)(清)佚名:《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九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267页。
    (4)(清)汪方洋:《常邑社稷庙粥厂记》,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66页。
    (5)(清)叶寿松:《昭邑同仁粥局征信实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77页。
    (6)(清)汪方洋:《常邑社稷庙粥厂记》,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62页。
    (7)王鸿飞:民国《双浜小志》,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第814页、768页。
    (8)(清)佚名:《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九册),第6267页。
    (9)(清)佚名:《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九册),第6282页。
    (10)(清)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12《蠲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5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第687页。
    (1)(清)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5《市镇》。石牌镇分属常熟县、昭文县、新阳县三县,故昭文县下辖市镇数中也包含石牌镇。
    (2)户数据光绪《常昭合志稿》卷5《市镇》。户数计算方法同上文,数十户作五十户算。昭文县41个市镇中,邓市无户口数据,因此11300户为昭文县不含邓市的其他市镇户口总数。《征信录》放米市镇中,“牛角尖”“陆墅”两地,在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5《市镇》中未能找到对应的地名。
    (3)(清)佚名:《苏州府昭文县赈款征信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九册),第6267页。
    (4)王鸿飞:民国《双浜小志·振灾》,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第769页。
    (1)(清)叶寿松撰,邵永忠点校:《昭邑同仁粥局征信实录·详文》,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71页。
    (2)(清)潘遵祁:《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卷2、卷7上,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402页、4586页。
    (3)《世宗皇帝实录》卷24,雍正二年九月甲辰条,《清实录》(第7册),第379页。
    (4)(清)潘遵祁:《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之《长元吴三县丰备义仓碑记》,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362页。
    (5)(清)潘祖谦:《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卷8,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5015页。
    (6)(光绪)《清会典》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40页。
    (7)(清)潘遵祁:《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卷首,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363页、4366页。
    (8)(清)吴大根:《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续编》序,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677页。
    (9)潘志晖、潘承谋:《大阜潘氏支谱》附编卷7《登进录》,1927年铅印本,第3~4页。
    (10)潘志晖、潘承谋:《大阜潘氏支谱》附编卷1《义庄纪事》,第3页。
    (11)(清)吴大根:《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续编》序,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677页。
    (12)(清)潘遵祁:《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序,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353页。
    (13)(清)潘遵祁:《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卷首,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365页。
    (1)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52上《风俗一》,“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66页。
    (2)(清)潘祖谦:《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卷6,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979页、4980页。
    (3)(清)潘祖谦:《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卷6,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983页、4978页、4983页。
    (4)张仁静修,钱崇威纂,金咏榴续纂:民国《青浦县续志》卷23《祥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67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第785页。
    (5)连德英等修,李传元等纂: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卷1《祥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63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69页。
    (6)(清)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47《祥异》,第3167页。
    (7)(清)费善庆:《垂虹识小录》卷7,“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77页。
    (8)(清)潘祖谦:《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卷8,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997页、5004页。
    (1)(清)潘祖谦:《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三编》卷8,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5013~5014页、5020页、5028页。
    (2)(清)郑钟祥等修,庞鸿文等纂:光绪《重修常昭合志》卷6《风俗》,第226页、230页。
    (3)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52上《风俗一》,第868页、867页。
    (4)苏州府是江苏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江宁府。
    (5)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52上《风俗一》,第866页。
    (6)(清)吴大根:《长元吴丰备义仓全案续编》序,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七册),第4677页。
    (7)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31《公署四》,第475页。
    (8)吴秀之等修,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52上《风俗一》,第868页。
    (9)(清)汪方洋:《常邑社稷庙粥厂记》,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61页。
    (1)(清)叶寿松:《昭邑同仁粥局征信实录》,李文海等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十册),第697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